付香宇
自“中国式过马路”引发全民大讨论之后,“中国式打车”、“北京出租车涨价”又成为公众热议的新焦点。据报道,北京近日将出台一揽子的出租车综合改革措施缓解“打车难”的问题。对于老百姓而言,出租车涨价无疑会增加出行成本,但大家更关心的是,调价后,能否真正缓解“打车难”?拒载现象能否根治?
此前北京市出台的《出租小轿车营运服务规范》明确指出,拒载是指车辆处于待租状态,驾驶员在得知乘客去向后拒绝载客的行为,以及驾驶员接受调度中心调派任务后未执行的行为。
按理说,乘客遇到拒载、乱要价等行为可以向12315消费者热线或交通执法总队开通的监督电话投诉,如纠纷得不到解决,乘客还可对违规的出租车司机和出租车公司提起法律诉讼。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拒载或不打表等情况的乘客多数会选择“忍气吞声”,而非通过投诉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即使有乘客步入投诉这一环节,也常因未及时保留证据使得维权之路难以继续。出租车司机拒载、随意抬价的行为,直接侵害了消费者利益,“不打表”或肆意篡改计价器更是违反了乘客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
针对如何缓解“打车难”的问题,交通专家、人大代表等纷纷支招,有人建议增加出租车数量或开展双班运营模式;也有人表示应取消出租车公司、改变“中国式打车”模式;早在几年前,上海和广州的出租车起步价格就已提升,而北京一直未改变,因此也有专家分析称“北京出租车涨价势在必行”。
那么,如果北京市出租车真的涨价了,出租车司机的工资有提升了,积极性提高了,保证了出车量,拒载现象能否减少?“打车难”会否就此得到解决呢?笔者以为不然。
事实上,尽管乘客“打车难”,但是也有数据显示,现在北京每辆出租车的日运行约400公里,空驶率达到40%左右。而社会车辆每天跑48公里,这就意味着出租车每天占用道路资源达到社会车辆的好几倍。也就是说,无论从缓解交通拥挤还是绿色出行、减少污染的角度而言,招手即停的“中国式打车”模式确实应有所改变。虽然可以通过拨打96103或者96106等电话约车,但仍有许多乘客反应根本叫不到车,因此,在市民打车需求量大的区域增加扬招站,完善电话约车服务也是缓解“打车难”的必要措施。
高峰时段“打车难”、“遭拒载”并不完全是因出租车司机收入低而出现的,光是涨价难以根治此类难题,应从多方面入手解决。例如合理规划交通道路,治理高峰时段拥堵路况;开展出租车双班运营模式,在不增加出租车数量的前提下,确保乘客有车打;增加扬招站,方便市民出行需要;完善电话约车服务,保证在所需时间内提供用车服务等。除了这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外,政府还应给出一定的补贴,从某种程度上减少出租车司机所交的“份子钱”,从而提高出租车司机收入,进而提高其载客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