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梦真
以往历次重大突发事件过程中,谣言都呈现出借助网络新媒体平台快速流散的特点,如2003年的“非典”事件、2007年的广州香蕉致癌事件、2008年的贵州瓮安事件、2011年日本地震所引发的“抢盐风波”等,此次H7N9禽流感谣言蔓延也不例外。
与10年前相比,我们的应急信息公开制度已经完善了许多。据报道,“非典”暴发期间,在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工作组参观北京卫生设施时,一些患者被从医院带走,载在车上绕城而行,以免被人看到。而此次截然不同,北京不仅公开信息,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全球研究中心共享H7N9病毒的基因序列及样本,还及时更新感染人数及死亡人数的信息,此举在国际上获得好评。
“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突发性事件面前,政府机构信息公开的速度与舆论引导力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疑惑就没有谣言,公众的知情权得不到满足,谣言就有存在市场。政府信息公开得及时、全面、广泛,就会使传说和猜测失去立足之地。
但在现实的突发事件应对中,总有一些地方官员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或是欺上瞒下,对于突发事件不敢承认、不敢负责,或是把手中的信息作为特权,在危机传播中“不作为”,使权威信息源缺失,导致谣言爆炸性传播,最终带来社会局部恐慌。可见,政府信源角色缺失是突发事件信息公开的根本障碍。
在甘肃省一网民散布谣言过程中,网络帖子被阅读超过3万次,足见公众在突发事件中对信息的需求度。如何满足公众这一信息需求?如何让政府信息跑在谣言前面?政府应急信息公开制度需发挥应有作用。这就要求各地政府必须进一步完善应急信息公开制度,加强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切实保障公众的知情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