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研究生遭投毒”事件反映出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专家提醒:加强对在校学生心理辅导
近日,“复旦研究生遭投毒”事件引起社会强烈关注,“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是此事件反映出的重要问题之一。17日,记者就此事电话采访了犯罪心理学专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她提醒高校在5月前后尤其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呼吁学医者要尊重生命。
15日,复旦大学官方微博发布通报称,复旦大学医科在读研究生黄洋病重入院,其寝室饮水机疑遭投毒,警方初步认定同寝室同学林某存在嫌疑。16日下午,复旦大学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黄洋经抢救无效死亡。这一事件引起各大媒体和网友的强烈关注。
据了解,近年来,高校发生过多起投毒、杀人等恶性案件,如1994年清华大学学生朱令铊中毒案件,1997年北京大学学生王晓龙向同学投毒案件,2004年马加爵杀害4名同学案件,以及4月16日刚刚发生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两名同宿舍学生因琐事发生打斗导致其中一人死亡案件。
针对这些案例,李玫瑾认为要加强两方面的教育:一是要加强学医者的职业道德教育;二是要加强在校生的心理辅导,多组织一些同学之间的互动活动等。
【事件回顾】
●4月1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身体不适,被送至医院就诊。医院未查出病因。
●4月11日,上海警方通报,在黄洋的寝室饮水机残留水中检测出有毒化合物成分。
●4月13日,犯罪嫌疑人林某被警方带走,其作案动机仍在调查。
●4月15日,复旦大学官方微博发布通报称,黄洋病重入院,其寝室饮水机疑遭投毒。
●4月16日下午,黄洋经抢救无效死亡。
【媒体评论】
当我们痛恨于这些残酷的行为时,我们是否也想过,在他们受教育的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是否像重视他们的学习成绩那样,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
——《人民日报》
中国的小学、中学、各级教育部门和家长们需要思考:究竟是超常的学习能力重要,还是正常人的思维和心理更重要。
——《环球时报》
在竞争的压力下一路飞奔,其实很容易造成一些高学历人才的精神偏陋或心理失常。不能反思与改变及此,而以工具心态说青少年心理学、人格养成,怕只是空谈。
——《京华时报》
【网友声音】
@财经龙门阵:这令人再次想起当年轰动一时的清华大学朱令铊中毒案。知识用来杀人,心理扭曲黑暗。
@宝宝笑到老-罗燕: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对中国教育界产生严重质疑,中国大学生的素质有待提高!
@水天七色:其实最令人恐怖的不是有毒物质,而是人心。那漠视生命的心,扭曲的心灵,震惊社会。
记者 易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