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地方动态> 浙江

浙江下城法院:强化审判管理 提升司法公信

2013-04-16 08:59:29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法院报 

    下城法院院长何敏向该院干警作审判态势分析。 下城法院举行青年法官与资深法官结对仪式。 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人民法院通过对审判管理职能进行一体化整合,对审判权力进行一站式归位,对审判资源进行集约化配置,初步形成了审判质量效率量化评价、审判管理手段一体化运行、多层次审判管理主体积极参与、审判管理成果综合利用的工作格局,实现了审判质效“两降两升”,即二审改判发回率、二审改判发回瑕疵率连续三年下降,结案均衡度、法官人均结案数显著提升。

    强化案件预警报告 实现精细化管理

    2012年末的一个黄昏,周法官还在忙碌地整理着手中的案卷,一个电话打断了他。电话那头传来了一个激动而急促的声音:“我在法院的楼下,请您下来一下。”周法官还没有弄清楚是哪个当事人,便匆匆披上了外套来到楼下。

    迎面走来的是他刚刚调解成功的一起房屋租赁纠纷案件的3名当事人。他们把一面写有“感谢庄严的人民法院!感谢辛劳的人民法官!”的锦旗送到了周法官手里。

    这起租赁合同纠纷案件,涉及租赁户百余人,因市场升级改造,市场方面与租赁户就房屋租赁问题产生分歧,双方对立情绪强烈,矛盾一触即发。经过周法官耐心细致的工作,最终得以调解结案。这起涉及众多租赁户的房屋租赁纠纷案件能够顺利审结,得益于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人民法院一张小小的案件预警卡。这是一张从立案就跟随案件全过程的风险提示卡片,立案法官在立案时发现案件存在审理风险,就会根据预先设定好的风险等级、风险类型填写案件预警卡。案件预警卡随案移送给承办法官,承办法官能够在第一时间对案件进行评估预判,把握工作的主动权,使重要案件、重要情况得到及时有效处置。

    为加快案件信息传递和情况控制,强化案件的衔接、管理、监督,把握工作主动权,下城法院建立了案件预警报告制度。该制度根据案件性质、影响范围将案件分为红色、橙色、蓝色三个风险等级,红色预警案件有十五类,主要包括了对社会稳定造成重大危害,或者易引起境内外关注的重大敏感案件;橙色预警案件分十类,主要是在省、市范围内有重大影响或与正在打击的重点案件相关的案件;蓝色预警案件主要包括涉及本辖区重点企业、社会团体及其他可能存在审理风险的案件。该制度的运行方式是,立案庭负责案件在受理过程中预警报告工作,红色预警案件收案后由分管副院长指定承办人,承办人收到案件后必须制订审理预案,做好案件风险评估和研判工作;橙色预警案件由部门负责人指定承办人;蓝色预警案件由案件承办人及时妥善处理。该制度还规定红色、橙色预警案件一律适用普通程序进行审理;除蓝色预警案件外,所有预警案件均须填写预警卡并存入副卷归档。“案件预警报告制度,实现了对案件事后应对式的危机管理向事前预见式的风险管理的转变”下城法院院长何敏说。

    每季度的第一天,下城法院首要的工作就是召开各业务部门参加的审判态势分析会,会议其中一项内容就是对案件流量和发展趋势作出分析预判。

    2011年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该院通过对商事案件连续三个月收案数呈5%的增长态势的分析,准确掌握了商事案件将呈现大幅增长的趋势,及时调整商事案件法官人员配备,在商事案件全年收案数同比增长近两倍的情况下,实现了收结的平衡。

    下城法院注重发挥审判运行态势分析对审判工作的指导作用,建立了审判运行态势分析反馈工作制度,通过对一定时期审判工作基本走势分析的研究,揭示审判工作的内在规律和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推动和改进审判工作的办法和措施,促进审判管理工作由粗放式管理逐步走向精细化管理。

    细化管理繁简分流 审判动态全程监控

    2012年夏天的一个午后,陈法官来到法庭,准备审理一起案情并不复杂的保险理赔案件,旁听席上的“不速之客”让她有些紧张起来。原来,旁听席上坐着6名该院庭审评查小组成员,他们一边聚精会神地关注着庭审的每个细节,一边不时地对照手中的《庭审评查表》,从庭审程序,争议焦点归纳,法官形象、庭审用语、庭审秩序等九个方面进行现场打分。

    “法官的庭审驾驭和裁判文书制作能力是提高审判质量的两个最关键环节,牵好了这个‘牛鼻子’审判质量自然会得到提高”何敏说。近年来,该院通过开展“两评查一比武”活动找差距补短板,每年定期开展庭审评查、裁判文书评查和书记员岗位比武活动,庭审规范化水平、裁判文书质量、法官审判业务能力和书记员整体素质都得到了显著提高;通过制定《法律文书审核、签发(阅)权限的规定》,进一步明确了院长、局长、庭长、科长、审判长与独任审判员以及执行员的法律文书审核、签发(阅)权限和范围,并规定签发人与案件承办法官负同等责任的责任追究原则,增强了各级分管领导的责任意识,裁判文书质量显著提高;通过推行《院、庭领导审理案件及指导办案的若干规定》,明确了院、庭领导指导办案的具体形式及年度最低办案指标,并侧重总结审判经验,及时掌握审判前沿的最新动态,增强对重大疑难案件和新情况、新问题的把握与调研能力,加强对青年法官的办案指导,研判能力和青年法官素质显著提升。

    繁简分流实现难案精审简案快审。一起道路交通事故的受害人张大妈拿着调解后被告当场支付的5000元钱激动地说:“他们都说没有个一年半载,我这赔偿款是拿不到的,没想到我的起诉状才递上来三天,这个案子就了结了,法院的办事效率就是高啊!”

    这是一件由下城法院速裁法官办理的普通案件,该院对民事案件在立案环节就根据案由、标的并通过经验进行繁简判断,将相对比较简单的案件交由速裁法官审理,复杂案件交由民商事审判庭审理。实行繁简分流制度以来,速裁法官消化了大量简易案件,有效地提高了简易案件的审理速度。繁简分流,不但提高了办案效率,经速裁法官审理的案件,还实现了“三少”,即案件上诉、执行、信访量都明显减少。

    超审限督导杜绝“抽屉案件”。该院坚持每月审委会会议上对超过9个月、12个月和18个月未审结的民商事、执行案件,超过6个月未审结的刑事案件进行审限督导,法官和所在庭室领导必须到场当面对案件审理时间过长的原因进行说明,并提出结案计划和结案时间,扭转案件承办人“拖、等、靠”的工作习惯,加快案件流转速度。通过审限督导的形式,掌握案件流程运行不畅的节点,特别是鉴定、评估、拍卖、送达等审判辅助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协调解决。

    审限变更归口管理。严格规定简易程序转普通程序手续,承办法官需在简易程序审理期限届满5日以前提出转为普通程序申请,报分管副庭长审批;严格规定案件审限延长报批,承办法官需在期限届满10日以前提出申请,逐级报庭长、分管副院长审批,再次延长的,需在期限届满前15日内提出并报审委会批准;严格规定审限变更审核,规范审限延长、扣除、中止和结案信息等录入的职权分配。

    民二庭庭长张晓红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进入审判管理系统查看是否有待批的裁判文书和催办案件。如今,法官再也不需要抱着一摞厚厚的案卷找庭长审核,张晓红只需要动动鼠标,就可以在审判管理系统中查看某个案件审理的全部情况,还可以通过电子扫描技术查看案卷的证据材料。案件审批,只需要利用桌上的写字板,就可以实现签名同步到案件管理系统中裁判文书需审核的位置。通过审判管理流程,张晓红可以清楚地掌握案件立案、保全、鉴定、审限变更、结案以及上诉移送任何一个环节的情况。

    下城法院的审判流程管理强调对各流程节点的时限监管,依托法院办公网络和案件管理系统,通过建立跟踪、督办、催办、预警、通报等制度,实现了对审判流程的系统化、网络化和自动化管理。特别是对一些容易出现影响公正和效率问题的环节,实行重点监管,改变了过去各庭对案件审理进程的分散、无序、随意管理,提高了管理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责任追究提高质效 加强交流推广经验

    近年来,下城法院积极构建多层次的审判责任追究机制,先后出台了《瑕疵案件责任追究办法》、《涉诉信访责任追究办法》和《案件质量等级评定细则》,从法官责任心、工作作风、案卷质量三个方面对案件审判效果进行事后监督,形成倒逼机制,提高办案质量和效果。

    瑕疵案件责任认定从提高法官工作责任心、避免低级错误的角度出发,主要针对法官、执行人员在审判执行工作中,由于失职、失误、疏忽等原因,导致案件被改判或发回重审,但又构不成违法审判的案件进行责任认定。在一个年度内,法官主审案件被确定为严重瑕疵且承担全部责任或主要责任的,将取消当年参加评优评先资格;全年发生多起严重瑕疵案件并承担全部责任或主要责任,且造成不良影响的责任人将调整或调离审判、执行岗位。

    去年的一次民商事业务学习会上,下城法院的法官们进行了一场特殊的交流——“讲讲我的办案教训”,每名法官讲一件自己办案以来印象最深刻的教训,大家不怕揭短、敢于亮丑,该院的审判经验总结之风已经蔚然兴起。

    案件差错原因通报汲取经验教训。下城法院的内网上点击量最高的不是新闻动态、不是养生保健,而是一份定期刊登的“快报”。这份“快报”详细地介绍了每件经上级法院改判或发回重审案件的改发原因和案件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普遍存在、容易出现差错的审理问题,“快报”还会以“审理提示”的形式进行说明提醒。如今,“快报”已成为该院法官必备的“红宝书”。

    案件类型化整理推广审判经验。“触媒时代的法官,你准备好了吗?”这是该院针对网络关注案件举办的一场经验介绍会,5名法官现身说法,从舆论应对、庭审预案、部门配合等方面介绍了处理该类案件的经验。该院还针对房屋腾退案件审理、执行难度大,易引发不稳定因素的特点,通过调研总结,制定了《房屋腾退案件立审执实务操作指南》,明确了各环节的操作要点和工作方法。

    青年法官导师结对传承审判经验。从家门到校门再到院门的“三门法官”已经占下城法院法官人数的20%,如何培养好这批学历高、社会经验欠缺的法官,成为摆在该院领导面前一道棘手的难题。何敏意味深长地说:“如何利用好时间窗口,加快年轻法官的培养是我考虑最多的问题”。经过充分调研酝酿,该院出台了青年法官导师培养制度,青年法官与资深法官结对,以“传、帮、带”的形式,通过跟班学习、修改裁判文书、观摩庭审等方式,一对一的传授庭审及裁判文书制作经验。“即使有一天我脱下法袍,告别了审判岗位,我也没有遗憾了,因为我的审判生命在这一代年轻人的身上延续着。”一名即将退休的老法官激动地说。(记者 孟焕良 通讯员 郭 彤)

[责任编辑:季上平]
相关报道

·[视频]浙江舟山新城交警午间“送法”到工地
·[视频]浙江舟山:“勇担使命 四干精神”活动
·[视频]浙江杭州:试点启用语音“红绿灯”
·[视频]浙江嘉兴人大常委会视察科技强警工作
·浙江宁波首启社区矫正综合性基地
·浙江慈溪:和谐促进会架起新老村民融合桥梁

·浙江慈溪:和谐促进会架起新老村民融合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