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陈先生在校期间曾经办理过多笔助学贷款,工作后开始陆续还款,但时间久了,自己也有点搞不清,“会不会因为无意错过还款时间,造成逾期,影响了个人诚信记录和以后的借贷?”
通常所说的“诚信记录”,在业内被称作“征信报告”。随着酝酿多年的《征信业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3月15日起正式实施,陈先生的困惑可以得到解答了。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的征信报告已详细记录了个人客户还款记录、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等信息。个人每年可免费两次向征信机构查询自己的信用报告,对于错误、遗漏信息还可以行使异议权和申诉权。
“诚信账单” 有章可循
“征信指的是对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信用信息进行采集、整理、保存、加工,并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的活动。”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黄卫挺告诉记者,最简单的例子是,征信机构将对你平时是否按时交纳水电费、信用卡是否按时还款等信息进行采集,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客观的记录。
“征信”,这个看起来有些陌生的概念,正和每个人的生活发生日益密切的关联。
据记者了解,《条例》实施后,居民可凭身份证件在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查询自己的“诚信账单”。整个申请过程迅速、便捷,而且作为个人信息主体,每人一年可两次免费获取本人的信用报告。
另外,居民并不会与贷款逾期等行为产生的信用“污点”终身相伴。据《条例》规定,征信机构对个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自不良行为或者事件终止之日起为5年;超过5年的,应当予以删除。对此,中国人民银行相关负责人在该条例出台前召开的媒体说明会上解释说,规定不良信用信息保存期限的目的,在于促使个人改正并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期限过长,信息主体信用重建的成本过高;期限太短,对信息主体的约束力不够。
同时,在没有得到他人授权的情况下,个人是无权查询他人信用报告的。但如果取得了他人的授权,作为代理人,可以携带自己和委托人的有效身份证件原件和复印件、委托人签名的授权查询委托书,到中国人民银行征信分中心查询委托人的信用报告。
信用记录已成为 “经济身份证”
“银行对客户都有一本‘明白账’”,某商业银行市场部门的赵先生告诉记者,在受理贷款过程中,个人或者企业的信用状况是决定性的因素。
我国1999年开始建设征信体系,据统计,目前覆盖全国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收集的自然人信息已超过8亿,企业及其他组织信息已达1800余万户,各商业银行以此建立起风险管理的“防火墙”。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征信’可以说是一个打了很多年交道但却还不太熟悉的‘老朋友’”,一位业内人士说,征信记载客户的历史信用交易表现,可以帮助商业银行更好地了解客户,尽快作出是否对客户授信、是否与客户交易的决策。随着征信报告在信贷业务领域和非金融业务领域的深入应用,它已经成为个人的“经济身份证”。
“目前我国征信业发展还不够规范,与信用经济发展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迫切需要形成制度化设计,用法律予以规范。”业内人士评价,《条例》的出台,填补了我国征信立法的空白,解决了信用体系建设无法可依的问题。
某商业银行信用卡部门的工作人员透露,如果个人信用状况良好,办理商业贷款时,可以带来很多便利。不仅可以更快地获得贷款,在贷款利率、期限、金额等方面也会得到优惠。如果个人信用状况非常好并且其他条件也符合要求,商业银行还会发放无需抵押或担保的个人信用贷款。
黄卫挺分析道,在社会信用体系不断完善之后,信用信息将成为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以及其他信息使用者判断个人和单位信用水平的主要参考。如果你经常没有按时对信用卡进行还款,这些都将是信用报告中的负面信息,在你办理银行贷款时将影响到你的个人信用评级,进而降低你获得贷款的可能性,银行业可能提高对你的贷款成本。
信息安全如何保护?
近年来,侵害个人信息安全的事件时有发生。据媒体报道,个人信息交易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灰色产业链”,一些不法分子盗取、出售个人信用信息,给民众造成了巨大损失。
为了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防止侵犯个人隐私,《条例》对设立从事个人征信业务的征信机构管理相对严格。据中国人民银行相关负责人介绍,除符合公司法规定的条件外,还需具备主要股东信誉良好,最近3年无重大违法违规记录,有符合规定的保障信息安全的设施、设备和制度等条件。
黄卫挺说,总体来看,《条例》在征信机构设立、征信业务规则、异议、投诉和监督管理以及法律责任方面都考虑了隐私和信息安全问题。有多项条款对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进行了专门规定。比如,在联系最直接的征信业务规则方面,第14条明确规定禁止征信机构采集个人的宗教信仰、基因、指纹、血型、疾病和病史等信息。与此同时,《条例》还制定了严格的法律责任,除了行政处罚外,对造成损失或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责任。
“与其他国家一样,征信与隐私始终是一对矛盾体,合理的边界在哪里,会有一定的争议。当然,存在争议并不是坏事,它将为完善和改进监管工作提供方向和推动力。”黄卫挺告诉记者。(本报记者 孙琨博)
链接
据银行业人士介绍,目前,信用报告里经常出现的负面记录主要有六种:
一是信用卡透支消费没有按时还款而产生逾期记录;二是按揭贷款没有按期还款而产生逾期记录;三是按揭贷款、消费贷款等贷款的利率上调后,仍按原金额支付“月供”而产生的欠息逾期;四是为第三方提供担保时,第三方没有按时偿还贷款而形成的逾期记录;五是手机号停用后,没有办理相关手续,因欠月租费而形成的逾期;六是遗失证件,或者是被别人借用身份证件(其他有效证件)办理银行卡业务而产生欠费业务而导致的个人信用记录不良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