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云瑞
目前,国内房价持续走高的因素很多,存在供需失调、投机炒房、制度不完善和消费心理不成熟等诸多因素。房产市场是一个综合体,“一招鲜”找不到也做不到。目前政府有宏观调控的责任,公众也要有正确面对市场的良好心态。应当尽快弥补政策制度存在的缺陷,进一步规范房产市场秩序,使房价处于合理的状态。
政府对房产市场必须有刚性的调控措施。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处在自由资本时期,政府扮演守夜人的角色,基本不管市场,放任市场自由发展,导致了市场垄断和经济危机的发生,最后政府不得不干预,由此国家干预主义学说被普遍接受和应用,也使市场经济体系日臻完善。
近年来,美国房地产市场一直处于萧条状态,美国政府采取刺激市场的多重措施,效果仍不明显。这也说明,市场规律有其客观性,有时政府的调控并不能立竿见影,而需要经过一个经济震荡的周期。
“国五条”的出台引起了不小的波澜,20%个税成为焦点。地方政府的实施细则随后出台,但细则不细,缺乏可操作性,或留有变通余地,仍可执行老办法。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北京、上海、广州、天津、重庆等城市外,多地都未提及20%的个税问题。即便是较早出台细则的北京,也规定了“因房产原值无法核实的,仍执行1%的个税”的老办法。因此,“高赋税打压房价”这一重锤,很可能会高高举起,轻轻落下。
对于房价,地方政府有着难以言表的隐忧,这就是担心商品房销售短期大幅回落,进而破坏地方财政连年递增的良好政绩。地方政府依赖土地财政,这现状一时无法改变,只有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才能扭转这一现状。
然而,这一战略举措还在起步阶段,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产业结构调整这个核心问题不解决,打压房价就只能下慢药,而不是猛药,也就是说,推行“中医疗法”会更有效。
应当肯定,“国五条”以及各地实施细则出台,限购范围扩大,房价控制目标收紧,个人住房信息系统联网步伐加快,限购、限贷、增加土地供应、加强市场监管等调控政策显得更为具体严格。
从法院大量的诉讼案例可以看出,投机性买卖成为房价持续走高的推手之一。对此法律无可奈何,只有政府出台行政规章通过行政干预,才能有效打击投机行为,如果“国五条”能够得到地方政府的正确实施,肯定会有良好效果。目前大量囤房急于出手现象就证明了这一点。
合理消费始终是市场的主流,一定要保护合理消费和投资。但如果措施不当,会好心办坏事,20%的“高赋税”可能会转嫁到确有需要的购房者头上;也要防止家庭拆户、离婚等有损社会风化的怪象出现。
启动房产统一登记制度,征收高额房产税,应当是防止囤房炒房的最有效办法之一。没钱想买房的买不起房,有钱的大量囤房炒房,这是投机的源头,也是房产市场的病根。对于超出合理需求的投机行为,不需20%的个税,只要征收5%至10%的房产税,就可能使投机者血本无归,从而无人敢涉足房产投机,促使房产市场健康发展。
(作者系华东政法大学民商法学教授、法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