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名家专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特殊性

2013-04-15 15:33:39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刘光溪

    在一个普遍贫穷、生产力极端落后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是马恩经典著作里没有预料到的问题。各国社会主义建设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根据自身基本国情,建立与其相适应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才能突破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对社会主义扭曲认识,为实现社会主义奠定坚实的基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就是牢牢把握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和这个最大实际,正确认识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埋头苦干,由此缩短向社会主义迈进的进程。

    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社会主义原则在社会生活一切部门中都开辟道路,需要一个长的发展时期。长期以来,我国是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农业人口、贫困人口和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民主法治思想淡薄的落后发展中国家。这样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只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社会主义过渡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认清当前社会主义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

    纵向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设所谓的社会主义,既不具备资本主义的生产力,更不用说社会主义的生产力,这需要尽快弥补 15世纪以来缺失的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国际化、法治化和民主化课程;是一个有别于改革开放前30年搞的社会主义,不是一味在意识形态和生产关系变革上做文章,而是牢牢把握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扎扎实实地做好补课工作,努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横向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不同于苏东各国建立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而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充分发挥价格机制调节市场供求,实现市场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确立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新型社会主义;是逐步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基础上搞社会主义;是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建立全面开放型的经济体系和以民主法治为基础的政治体系。

    在中国这样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差距,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如果从新中国成立起,用100年时间把中国建设成为中等发达水平的国家,那就很了不起。

    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没有变

    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运动过程,只有把握好、认清楚人类社会在各个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才能减少向更高阶段社会迈进改革所带来的痛苦。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并没有认清楚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所面临的主要社会矛盾,继续坚持阶级斗争为纲,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提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学说,使国家陷入普遍混乱和动乱的历史性悲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观点,重新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集中一切精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首先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30多年的改革开放解决了近200年来中国政府都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坚定了党的执政自信,但许多过去被高增长掩盖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发展中和发展起来的问题比发展前和发展初期的问题更多更复杂,如何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如何让改革成果由更多人共享、更多人受益,是我国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压力。

    对于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与矛盾,大都是发展中、前进中不可避免的,是部分国家在工业化的中前期都躲不开、绕不过的。20世纪60—80年代,部分发展中国家先后进入了工业化中期,由于没有处理好各种社会矛盾,遭遇“中期”、“中等”和“半道”等各种陷阱。我国开始步入工业化中期攻坚阶段,同样面临各种日趋复杂的社会矛盾冲突,但我国不富裕、不成熟、不发达、落后的生产力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仍然是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应立足于初级阶段所面临的基本矛盾,走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三化”还在“化”的半路上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社会主义合乎理性的幸福是否达到,完全取决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第一次工业革命把生产从人类劳动的有机限制中解放出来、从依靠植物和兽力有机物质固有特性中解放出来。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们摆脱了燃料消耗的限制,进入电气化时代。第三次工业革命大大提升了人类知识运用能力,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工业革命造就了大量剩余产品,产品生产大多是为社会生产,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市场化水平。同时,工业化大机器的生产方式,既推动了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变,也加速了城镇化进程,促进资本积累与积聚。近代中国既没有赶上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也没有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机遇。新中国成立后近30年所进行闭关自守的社会主义建设,是我国真正开始步入工业化起步阶段,但只是工业化运动的一个准备、摸索和原地踏步的过程,真正步入工业化之路是从1978年开始,应从实际出发,全面认清我国基本国情,认识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的差距。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现代化工业体系基本建立,城镇化水平大幅度提升,开放型经济体系基本形成,信息化水平取得长足进步,但并没有改变二元经济结构明显、产业规模化专业化水平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整体不高的状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只是处于一个较低层次和较低级别,要逐步转变成为工业化国家、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全体人民比较富裕、地区差距逐步缩小差距的国家,这样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100年时间。

    法治化、公民化、社会化还在“化”的中前期阶段

    工业化改变了传统以家庭或者家族为纽带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大部分产品都是为社会而进行生产,推动了农民向公民的转换。这需要每个生产者具有强烈的公民意识,有主动参与社会管理的责任意识,同时享有受国家保护的权利。在工业化进程中,资本主义各国制定出一系列的法律法规,管理社会和保障社会生产正常运行。我国是一个长期存在严重土地依附,封建专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小农经济国家,这种外来式的法治化、公民化、社会化只能缓慢改变整个社会进程。我国通过革命方式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落后、愚昧的社会意识,导致文化大革命这样历史性的悲剧出现。

    工业化过程既是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也是法治化与公民化推进的过程。我国面临许多社会矛盾积累、积压和积攒在一起的重重压力,主要由社会化、法治化和公民化滞后于经济市场化所造成。只有推动法制向法治的转变,推动农民向公民化的转换,推动农业生产向现代产业化的转型,才能实现社会工业化大生产。我国要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民主政治体制等体制比较成熟,精神文明牢固树立的国家,至少需要100年时间。

    发展中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工业化过程就是彻底改变人们对土地的依附、依存和依赖,推动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和专业化,解决人们劳动生产率和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的问题,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与效益,在此基础上不断改善和提高人们生存和发展条件,但这样的历史阶段是一个逐步孕育发展和运动的过程。

    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有了很大进步,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严重不平衡,部分地区的人们还没有完全消灭贫穷、贫困,社会贫富差距过大所引起的社会矛盾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人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我国正处于工业化攻坚期的基本国情,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其国际地位只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这既要沉住气,耐得住,不动摇,不左不右,又要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至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那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作者系云南省金融办党组书记、主任)

[责任编辑:季上平]
相关报道

·丁薛祥: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捍卫者
·当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排头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贾庆林: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
·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正确指引

·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正确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