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发力,化解信访不再难
上海:三项机制保障涉检信访案件办理质量和效果
建立以前期审查评估、中期情绪掌控、后期跟踪回访为内容的“检调对接”前、中、后期三个阶段配套机制,并出台《检调对接工作实施细则》、《刑事和解案件后续处理规定》等规章制度,使各阶段的工作都有章可循。
推出“四员”工作模式,要求办案检察人员从社情民意调研员、释法说理讲解员、止诉息访调解员、帮困救难扶助员的视角,把工作的着力点下沉,从源头防范和化解信访问题。
通过评估范围“全覆盖”、评估期限“全透明”、评估环节“全贯穿”,做到执法办案风险“全化解”。
普陀区检察院检察官来到当事人位于苏州的住处,对当事人进行回访,并送上“检调对接”成功后落实的救助款。
奉贤区检察院检察官每次接待控告申诉当事人时,都要详细了解情况,并作出规范的执法风险评估。
家住上海市普陀区的市民朱某与王某曾是拳脚相向的“仇人”。不久前,在检察官和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的见证下,他们签订了调解协议书,握手言和。
普陀区检察院检察官告诉记者,这是他们探索“检调对接”机制以来,成功调解的第81起案件。
2012年以来,上海市检察机关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中,由市检察院相关业务部门牵头,各基层检察院积极探索,形成了“检调对接”、“四员”工作模式和“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预警”三项机制,有效化解了社会矛盾,保障了涉检信访案件的办理质量和效果。
施行“检调对接”机制 81起调解案件无一违背承诺
普陀区居民唐某因与邻居发生争执、打斗,被公安机关以涉嫌故意伤害罪移送该区检察院。办案检察官面对20多位邻居希望从轻处理唐某的集体来访,在查清事实、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将案件转入了“检调对接”程序。
办案检察官根据该院加强“检调对接”前、中、后三个阶段配套制度的有关规定,由第三方专职调解员主持双方达成谅解并签订了赔偿协议。最终,该案由公安机关撤案另处,信访群众反响普遍良好。
市民曾某因医患纠纷,愤然辞去工作后踏上了信访路。普陀区检察院详细了解完案情,发现此案存在调解的基础,于是及时将此案纳入“检调对接”程序。经多次会同调解员与曾某约谈,往返奔走于医院、卫生局、司法鉴定所,最终促成曾某与涉案医院就赔偿补助款达成协议,为曾某的信访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普陀区检察院检察长杨恒进告诉记者,普陀区常住人口多、居民成分复杂,群众诉求多元化。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该院就在全市检察机关率先探索检察、调解对接工作。
围绕整合区域资源、加强组织保障、更新执法理念的工作原则,该院与该区司法局会签了《关于实施检调对接工作的暂行规定》,由司法局委派专职人民调解员,作为第三方参与“检调对接”;该院成立了“检调对接”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专职办公室,配备经验丰富、擅长调解办案的检察官,集中办理“检调对接”案件。
在此基础上,该院探索建立了以前期审查评估、中期情绪掌控、后期跟踪回访为内容的“检调对接”前、中、后期三个阶段配套机制,并出台《检调对接工作实施细则》、《刑事和解案件后续处理规定》、《人民调解员管理办法》以及《检调对接引入心理疏导暂行办法》等规章制度,使各阶段的工作都有章可循。
“检调对接”工作实施以来,该院共受理调解案件102起,调解成功81起,其中促成刑事和解75起、民行申诉和解2起、涉检信访和解4起,涉及金额340余万元。经调处和解的各类案件,至今未发生一起当事人违背承诺的情况。
推出[四员]工作模式 从源头防范和化解信访问题打出“组合拳”
松江区地处上海市郊区,农村人口占较大比例,涉农矛盾多发。该区检察院对近年来受理的涉农信访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后,推出了社情民意调研员、释法说理讲解员、止诉息访调解员、帮困救难扶助员的“四员”工作模式,要求办案检察人员秉承执法为民的宗旨,从“四员”工作的视角,把工作的着力点下沉,放在及时依法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上,从源头防范和化解信访问题。
记者了解到,该院在辖区乡镇、社区共设立了5个检民联系站,选择3个司法诉求较为集中的地区建立了社区检察室,还选聘了一批信访联络员,通过开展民意调查、汇总民生诉求等方式,形成广泛的社情民意信息网。
“‘四员’工作模式为解决涉农信访问题注入了新活力。”该院检察长徐金贵告诉记者,自2012年“四员”工作模式推行以来,该院初信初访的一次办结率为96.5%,同比上升了20个百分点;重复信访和集体信访比例下降了80%,仅为2.3%;没有越级信访发生。
在“四员”工作模式下,该院检察官在办案中自觉做到对不捕、不诉、不立案审查、不立案侦查、不提请抗诉等案件释法说理;对可能引发办案风险的进行止诉息访;对有困难的涉案当事人实施司法救助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不久前,在处理某村30余名村民联名反映村支书存在经济问题的举报线索时,该院发现,该村财务管理不透明,引发了村民对村干部的不信任。在对村民进行及时答复后,该院根据调查结果向有关职能部门制发了公开村级财务收支情况的检察建议,被采纳后获得农村群众的一致好评。
2012年以来,该院在开展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中,先后对16名刑事案件被害人及其近亲属实施了司法救助,共发放救助金近10万元。
构建[三位一体]工作体系 信访风险评估、预警贯穿办案全程
安徽人凌某在上海市奉贤区租借沈某的厂房开设服装厂已经多年。2011年的一天,凌某与设备突然全部“失踪”,后因拖欠工人工资、货款等共计80余万元,被以涉嫌合同诈骗罪移送该区检察院审查起诉。
经过详细调查,办案检察官认为此案证据不足,遂对凌某作出不起诉决定。
由于此案涉及14名被害人,且在办案过程中,他们中有人多次打电话询问案件进展情况,有人四处信访要求严肃处理凌某,如果单纯地就案办案,极易引发矛盾和信访问题。
于是,该院迅速启动“执法办案信访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并将此案定为“存在较大风险”等级,随后一方面用法律说话,向被害人阐明检察机关不起诉凌某的理由和相关法律规定,消除被害人的疑虑;另一方面要求凌某及时偿还被害人的损失,促成双方签订和解协议,使此案最终得到圆满解决。
据介绍,2010年起,奉贤区检察院就开始探索并逐步推出“执法办案信访风险评估预警”机制,通过评估范围“全覆盖”、评估期限“全透明”、评估环节“全贯穿”,做到执法办案风险“全化解”。
该院检察长孙静告诉记者,所谓评估范围“全覆盖”,就是将受理的案件、线索和反映干警执法办案问题的投诉件均纳入风险评估,所有办案部门包括监察部门在内,均是评估责任主体,做到每案必评、每个线索必评;评估期限“全透明”,即对纳入评估范围的案件,依据案件在检察环节的审查期限分类限定评估时限;评估环节“全贯穿”,指承办人员关注执法办案的动态进展和风险变化,将风险评估贯穿于办案全程。同时,他们总结制定了细致、简便的操作规程以及量化的考核方法。
2012年,该院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出台了具体的实施办法,构建了“评估、预警、化解”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并依托案件管理平台对矛盾化解效能进行监督,努力从源头上防控执法办案风险。
经过3年的努力,该院探索推行的“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取得明显成效。数据显示,2009年,该院共处理涉检信访案件23起,2010年为14起,2011年仅为6起,而到了2012年,该院经过对所承办的3047起案件进行风险评估,成功实现了涉检信访零案发的目标。
上海市基层检察院的积极探索为上海市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有效化解社会矛盾、预防和化解涉检信访难题提供了宝贵经验和重要参考。
“检调对接”、“四员”工作模式和“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预警”机制于2012年下半年被上海市检察院在全市陆续推广后,取得良好效果。
截至目前,该市检察机关共受理群众各类信访31356件,成功做好检察、调解对接案件50起,对3406起信访案件开展了风险评估,对231起有信访风险的案件落实了风险稳控。
林中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