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法理通情理一线调解促和谐
宁波2554个行政村配齐法律顾问
“吴老师说的话,村民信服,也乐于接受。他给我们讲法律,也和我们沟通感情,对我们帮助很大!”说起村里的“吴老师”,汪莉萍赞不绝口。
汪莉萍是浙江省宁波市集士港镇岳童村的党支部书记,而她口中的“吴老师”,则是该村聘请的法律顾问——宁波市便民法律服务所的吴锡良。
“说是聘请,但是村里可没花一分钱。都是政府财政出资,请法律顾问免费为我们村里提供服务。”汪莉萍提起这事乐呵呵的。
像岳童村和吴锡良这样的事例在宁波并非个例,该市2554个行政村都有法律顾问,覆盖率达到了100%
记者从宁波市司法局了解到,“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是2007年9月在全市推广的。到目前为止,这项制度不仅覆盖农村,甚至已经向社区延伸,全市508个社区也都有了自己的法律顾问。
农村法律顾问有什么用?吴锡良给记者讲了两个事例:
2009年3月,岳童村两户人家因为农田里的一点水费闹矛盾。一方说水是自己打上来的,你用了就得交水费;另一方却认为交水费没错,可之前你家修房子时还用了我的材料,这笔账咱们还没算清。
吴锡良了解情况后,把双方叫到一起,从法律角度给他们分析了一下利弊:如果上法庭的话,写个起诉状的费用也比这点水费贵,实在是不划算;两人又都是邻居,修房子时请的是同一个泥水匠,说对方用了自己的材料很难举证。经过调解,一方给了另一方100元当作偿还材料费,同时约定:以后农田水费重新开始计算,不再拖欠。两人当场握手言和。
还有一次,集士港镇双银村的一对兄弟为500元闹得不可开交。原来,俩兄弟很早以前签过一个协议:哥哥赡养父亲,弟弟赡养母亲。母亲去世后,村里每年发的500元山林补助费没人领了,弟弟觉得该归自己,可哥哥却觉得母亲已经去世,应该两人平分。
吴锡良接到电话后立刻赶到现场,了解完情况开始调解。他告诉兄弟俩,这笔钱既不是全给弟弟,也不是兄弟俩平分。因为这500元钱算是母亲的遗产,按照法律规定,应该是兄弟俩和父亲三人平分。兄弟俩听完之后才明白过来,矛盾也随之烟消云散。
除了调解矛盾纠纷外,法律顾问们还给村民办法制讲座、提供现场法律咨询,一年下来得忙活不少事情。甚至在一些群体性事件的处置中,也有他们的身影。
宁波市导源法律服务所负责承担宁海县长街镇42个村和1个社区的法律顾问工作,该所主任应满昌向记者说起去年年底发生的一件事情。
当时,宁海县长街镇一家有二三百名员工的企业面临经营困难。因为工资被拖欠了不少,厂里的员工们想讨个说法,群体性事件一触即发。紧急关头,应满昌赶来与该厂管理层进行沟通,并从法律角度分析说服,促使厂方先行支付了员工的工资,保障了员工权益。
据介绍,目前宁波农村法律顾问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享受包括法律援助、法律咨询、法制教育等五项免费服务的法律顾问,主要对象是欠发达村和一般村,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在担任“五项”免费服务的法律顾问时,可以获得1000元至3500元的政府补贴;二是有偿服务的法律顾问,主要对象是发达村、自愿要求聘请的一般村,服务费用由双方协商,实行市场调节;三是没有政府补贴的“五项”免费法律顾问,主要对象是城镇社区。
(记者/陈东升 实习生/方华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