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国学课堂

让节日成为传承文化的载体

2013-04-02 15:28:51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山西日报 

    在刚刚过去的愚人节,不知道有多少人有这样的经历:在某个地方等了好久,聚会的人一个都没来,然后被告知你被愚弄了;被告知有快递送花给自己,欢天喜地去拿结果却扑了空。当然,这些都还在可以忍受的范围之内,更有甚者,朋友之间拿感情的事情开玩笑,年迈父母被告知子女出了各种事故,结果搞的朋友失和亲人不睦。

    愚人节起源于法国,后来逐渐在西方世界流行,进而到了我们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度。在国外,愚人节的玩法很多,但是鲜有听说有让人感到不开心的。因为“愚人”的前提是两个关键词:有趣、游戏。

    本是快乐有趣的东西,为啥舶来之后全然变味?任何节日的形成,都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性基础。一些人不去了解这个节日的文化背景,不去探求愚人节的娱乐内涵,错把“愚人”当“整人”和“骗人”,那么,带给被“愚”者更多的就只能是愤怒、恐惧和不快。

    其实,“洋节”中不光是愚人节被国人过得不伦不类,还有情人节、圣诞节等。愚人节被当做 “整人节”来过,人们忽略了它有趣的内涵;情人节被过成了“小三节”“二奶节”“小蜜节”,人们忽略了它的本质是要表达对自己所爱之人的忠贞。圣诞节、万圣节等被异化为“购物节”,这里面更多的是商家的炒作和诱导,大家只是有意无意地给予了“密切配合”而已。

    “洋节”刚进入中国的时候,有人担心中国传统文化会受到侵蚀,事实证明,其实根本不用为一些潮流粉丝们对“洋节”表现出的痴心、追随、崇拜而大惊小怪。你来圣诞节,我对大甩卖;你来情人节,我对大折扣;你来感恩节,我对大吐血。如此而已。“洋节”归根结底不是“我们的菜”,因为文化内涵不同,一种文化终究是学不来的,我们只是舶来了皮毛而已。当我们把每个“洋节”都做了彻底改造,歪曲地、变味地、津津有味地过着的时候,我们只是借人家的节日消费了自己、娱乐了自己。

    值得担心的倒是我们自己的节日。诸如春节、端午、中秋等重要非重要的节日在成为法定假日后几乎都被过成了“旅游节”,因为这些节日经过七拼八凑,都被弄成了三至五日甚至七日,不去哪里玩玩似乎都觉得对不起全国假日办的刻意安排。其实,本来人家的安排是为了保持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处于不败之地,结果却“好心办了坏事”,传统节日文化没留住多少,反而增加了交通拥堵和人们的疲惫。

    不管过什么节,总归是要过文化的,如果没有了节日文化的依托,所谓的过节也徒有其表。因为一个民族精神的DNA,特别鲜明地体现在节日文化中,是历经数百年、上千年不断积累,约定俗成的生活的高潮,是一个民族终极价值观的载体,是一种全民参与的文化创造。每个人那种骨子里的文化自觉,大多体现为外在的节日文化,大家在许多有关节日的问题上有着共同的价值观。比如看见红颜色,就觉得喜庆;听到锣鼓声,就激昂振奋;春节全家要团聚,要避邪、迎福;中秋时节,举头望月,就会在内心里油然升起对亲人和故土的思念。这些情感是我们民族认同的标志,它具有一种内在的力量,让我们在情感上产生一种向心力。

    这种向心力就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键因素。作为唤起我们整个民族群体文化自觉意识的民族传统节日——一个重要的“公共时间”,作为节日主体的每一个人,我们都需要好好记着它的深刻内涵,然后做这个日子里该做的事情。在即将到来的清明节,或许,除了以烟花爆竹、焚香叩拜、纸船车马这些物质化的形式来表现对先人的祭奠和缅怀之外,其实我们更应该记得,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清明文化的核心内容还有感恩、追思、踏青、折柳、沐浴、吟咏……这些看似普通的行为饱含着中国人对生与死的哲学思考、对人间大爱的珍视呵护、对人生价值的道德判断、对文化理想的不懈追求。这些更需要传承下去,因为当它淡化的时候,就很难用人为的方式再创造。而如果它一直存在,就是一种文化的认同和维系。

[责任编辑:刘琳]
相关报道

·浙江杭州节日期间破获涉毒刑案25起
·[视频]西安:铁路乘警节日坚守岗位
·湖南桃江法院:节日期间便民查档获好评
·深圳民警坚守岗位守护鹏城节日平安
·新疆克拉玛依独山子节日查火患663起
·海南东方边防大练兵助官兵克服“节日病”

·海南东方边防大练兵助官兵克服“节日病”
·广西柳州民警节日加班为务工人员办证
·江苏警方节日期间破获88起贩毒案
·辽宁省节日道路交通事故下降近六成
·河南驻马店公安局“六严”净化节日治安环境
·[视频]重庆:节日坚守:消防官兵春节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