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地方动态

江苏公安在探索长治久安和现代警务道路上阔步前行

2013-04-02 10:14:34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江苏法制报 

60年,风雨兼程

——江苏公安在探索长治久安和现代警务道路上阔步前行

1953年1月1日,苏南、苏北行署和南京市合并成立江苏省,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安厅同时成立。60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公安部的坚强领导下,江苏省公安厅团结带领全省公安机关,紧紧围绕各个历史时期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有力维护了全省社会大局的持续稳定,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江苏公众安全感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平安江苏已成为我省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成果和率先发展的重要竞争优势,公安工作也整体跨入全国先进行列。2008年和2012年,公安部先后两次在江苏召开全国公安厅局长座谈会,总结推广我省公安信息化和基层基础建设等经验,公安部主要领导两次批示勉励江苏勇当全国公安战线排头兵。

60年来江苏公安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凝聚了一代又一代江苏公安人的拼搏奉献和接续奋斗。

建国初期,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公安部的部署,新组建的省公安厅迅速组织力量,全力开展剿匪肃特、取缔反动会道门、收容遣送散兵游勇等工作,特别是经过两次大规模的群众性镇压反革命活动,基本肃清了残余的反革命分子,有力保卫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随着国家“一五”计划的实施,国民经济由恢复时期转入有计划的大规模建设时期,公安工作的重点也由改造旧社会、建立新秩序转向对经济建设的保卫。全省公安机关在继续做好对敌斗争的同时,切实加强内部单位安全保卫工作,有效预防和减少了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治安灾害事故的发生。1964年,全国上下开展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全省公安机关认真贯彻“依靠群众专政、少捕、矛盾不上交”的方针,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犯罪。随着国民经济好转和社会改造等各项工作的落实,全省各地普遍出现了捕人少而治安好的局面,这几年成为建国后社会治安最好的时期之一。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提出“砸烂公检法”,公安工作遭到严重干扰和破坏。全省公安民警顶住压力、坚持真理,采取各种方式进行抵制和斗争,忠实履行维护治安、保卫人民的职责。1973年至1974年,省公安厅和各地公安机关先后撤消军事管制。1976年10月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全省公安机关在党委政府领导下,一面深入开展揭、批、查,迅速恢复和重建公安机关;一面大力整顿和维护社会治安秩序,打击反革命和其他刑事犯罪分子的破坏活动。1977年底至次年初,全国、全省第十七次公安会议先后召开,部署全面拨乱反正,清除“左”的影响。全省各级公安机关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方针,迅速投入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至1982年基本完成拨乱反正任务,解决了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公安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掀开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序幕,党和国家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经济建设上来。省公安厅坚持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明确提出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指导思想,旗帜鲜明地拥护改革开放和党的基本路线,毫不动摇地贯彻严打刑事犯罪和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1983年8月,中央作出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的决定后,全省公安机关迅速投入三年为期、三个战役的严打斗争,有效扭转了社会治安的非正常状况,刑事案件持续上升势头得到有效遏制,群众安全感大大增强。同时,把打击与教育、挽救、防范、管理、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一手抓打击,一手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省社会治安日益好转。面对改革开放新形势和社会治安动态化的新情况,全省公安机关大胆改革、勇于创新,率先探索了以乡建所、农村招聘合同制民警、城市组建治安联防队等举措,率先恢复创办了江苏公安专科学校、人民警察学校,先后组建了外事、防暴、巡警、交警等新警种。1991年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以后,全省公安机关迅速掀起新一轮思想大解放,省公安厅鲜明提出“社会治安就是投资环境、公安工作也要出生产力”,坚持经济发展到哪里、公安工作就跟进服务到哪里。这一时期,国家法治建设和公安法治建设进程明显加快,《人民警察法》和警衔制度开始实施,110报警服务台、治安防控体系、公安信息化、社区警务等应运而生,派出所工作职能调整、侦审合一、交巡警合并“三大改革”顺利推进,经侦、禁毒、网安、反恐、督察等警种陆续组建。进入新世纪,面对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对敌斗争复杂的严峻形势,省公安厅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部的部署要求,把建设平安江苏作为服务“两个率先”大局的最大任务,作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实践载体,团结带领全省公安机关顽强拼搏、奋发有为,不断做强打防控主业,始终坚持以信息化引领警务变革,探索构建以动态警务、专业警务、合成警务、信息警务、规范警务为主要特征的现代警务机制,着力提升公安机关核心战斗力、社会治安控制力和执法公信力,着力增强公众安全感和群众满意度,着力推动社会治安和公安工作科学发展,取得了新的明显成效,受到了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赢得了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

——60年来,全省公安机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能力不断提升。始终把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作为首要任务,不断强化公安专门工作,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敌对分子的捣乱破坏活动,保障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顺利进行。建国初期,通过开展同反革命犯罪活动和特务间谍的斗争,有力打击了国民党军队、残匪的武装袭扰和敌特的潜伏、派遣等破坏活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先后取缔了一批非法组织和非法刊物,经受了1989年政治风波、1999年处理法轮功邪教问题和新世纪以来反恐斗争、网上斗争等重大考验,积极预防、依法处置了一大批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妥善处理了1988年河海大学中非学生冲突和2005年、2012年民间涉日等涉外敏感问题,高质量完成了全国十运会、北京奥运会火炬省内传递、上海世博会“护城河”等重大安保任务。

——60年来,全省公安机关打击犯罪能力不断提升。始终把打击犯罪作为公安工作的主业,针对不同时期的治安实际,持续不断地组织开展打击整治行动,着力增强攻坚克难能力,逐步打出了江苏公安破案攻坚的品牌。建国初期,开展了集中搜捕刑事犯罪分子、打击流窜犯罪等统一行动和侦破攻势,成功打掉了“穷江行”“水火帮”等犯罪集团。改革开放后,针对社会治安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先后开展了1983、1996、2001年三次大规模严打整治斗争,组织了反盗窃、打“两抢”、打黑除恶、治爆缉枪、整治涉车犯罪、打击电信诈骗、打击经济犯罪、禁毒禁赌禁娼等一系列专项行动,成功侦破了1985年南京中央门持枪抢劫银行巨款、2000年德国人普方一家被杀、2001年盐城“4·15”杀人抢劫金库、2002年南京汤山“9·14”投毒、2004年无锡“12·14”跨国绑架杀人、2011年“11·29”跨国电信诈骗犯罪集团、2012年镇宁“2·29”系列持枪杀人等大要恶性刑事案件,围捕击毙了全国通缉的特大持枪杀人犯宋长江、白醒洲,抓获了全国通缉的“江洋大盗”邓祥民、邯郸农行金库大盗任晓峰等重大犯罪分子。平安建设以来,江苏公安打击犯罪总绩效和现行命案破案率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2011年追逃“清网行动”清网率位居全国第一,打击犯罪经验被公安部向全国推广。

——60年来,全省公安机关治安防控能力不断提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以来,针对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加快、社会治安日益动态化的实际,江苏在全国率先启动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实行了社会面巡防机制改革和城乡社区警务战略。目前,全省已基本建成社区村庄、街面路面、单位内部、治安卡口、现代科技、虚拟社会、区域警务合作等治安防控网络,构筑了以110指挥中心为龙头的城市5分钟处警、15分钟支援、半小时关城门和1小时全省联动的应急反应“四道防线”,全省共建立城市社区和农村中心警务室9586个,配备专职社区民警15200余名、专职治安辅助人员6.2万名,建成各类治安卡口425个,每天投入2.1万名巡防民警、4万名保安、1.5万辆巡逻车开展社会面巡防,113万余只监控探头覆盖街面路面和重点部位,80余万名“红袖标”等群防群治力量参与义务巡逻、邻里守望,建立了苏浙皖沪、苏鲁豫皖、环太湖等7大警务协作区,基本形成了城乡一体、打防一体,人技结合、动静结合的现代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有效提升了驾驭控制动态社会治安的能力。平安建设以来,全省刑事案件总量和八类主要刑事案件稳中有降,八类案件占全部案件比重在东部沿海地区处于最低水平,杀人案件发案率低于社会治安较好的日韩等国家和地区。

——60年来,全省公安机关安全监管和应急救援能力不断提升。始终视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己任,充分履行道路交通、消防、危险物品等安全监管职能,积极参与重大抢险救灾、应急救援任务。全省公安民警和现役官兵先后成功处置了1992年南京“7·31”空难、1993年南京炼油厂“10·21”大火、2005年淮安“3·29”液氯泄漏等重大安全事故,并在1991年抗洪救灾、2003年抗击非典和2008年抗击雪灾、赴川抗震救灾等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在道路通车里程、机动车、驾驶人和厂企单位、人员密集场所、高层建筑、地下空间等急剧增多的情况下,全省道路交通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逐年下降,连续13年没有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火灾事故。

——60年来,全省公安机关服务发展、服务群众水平不断提升。忠实践行“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宗旨,满腔热情、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努力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从1959年开始每年元旦、春节期间开展“爱民月”活动,1996年起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人民满意创建活动,改革开放以来围绕户籍、治安、交通、出入境、边防、消防管理等相继推出了一大批便民措施,并通过110报警服务台全天候接受群众报警求助,目前全省公安110日均接警8万余起,已成为公共服务和群众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来,全省公安机关积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实施群众工作创新工程,实施了帮教帮扶失足青少年、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孤儿、特困家庭子女等对象的“春风行动”计划,推行了流动人口社会化管理、亲情化服务和居住证制度,建立了向人民群众报告工作、接受评议和定期警民恳谈制度,持续开展了全警“大走访”、开门评警、“三解三促”“三访三评”等爱民实践活动,搭建了省市县一体,涵盖办证办事、警务公开、宣传互动等功能的公安网上服务平台和平安江苏微博群,这几年每年都集中推出一批服务发展、便民利民的实际举措,得到了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在2011年度国务院统一组织的政风行风民主评议中,省公安厅在10个参评部门中名列第二,并在省级机关作风建设“万人评议”中名列政府部门第三。

——60年来,全省公安机关警务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紧跟现代科技发展步伐,深入实施科技强警战略,从上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探索开展公安信息化建设,并在全国率先建成覆盖基层所队的公安宽带四级网和省市两级警务综合平台,13个省辖市全部建成全国科技强警示范城市,南京数字警务综合平台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从2009年开始,省公安厅又在全国率先建立省市一体、覆盖全警的江苏公安综合管理服务工作平台(简称“大平台”),实现了基础工作、情报应用、执法办案、指挥调度、警务管理、公共服务等工作的网上运行。目前,全省公安民警人均拥有计算机1台以上,基层一线民警普遍配备了执法记录仪、移动警务通等信息采集应用设备,边工作、边采集、边比对应用信息已成为基层民警的工作常态,“大平台”累积各类信息数据达215亿条;打信息战、科技战、合成战已成为侦查破案的基本方式,全省运用网上信息资源和科技信息化手段破案占比超过80%,命案破案周期和成本平均减少70%。近年来,公安部多次在江苏召开公安信息化、科技强警等会议,全面推广江苏经验,公安部领导评价认为江苏公安信息化已达到世界水平。

——60年来,全省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水平不断提升。建国初期到文革前,公安机关主要是在党的领导下,严格执行政策。改革开放以来,公安机关从过去主要依靠政策办事向严格依法办事转变,深入贯彻实施《刑法》、《刑事诉讼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并结合江苏实际,在全国率先建立了执法质量考评、执法资格考试认证制度,促进民警自觉学法用法、提高执法水平。进入新世纪,全省公安机关坚持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按照严格规范公正执法、理性平和文明执法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执法理念、完善执法制度、改进执法方式、提升执法能力,在全国率先推出了执法告知六项制度,被评为第四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制定了全省统一的执法标准化管理手册和公安民警执法执勤用语手册,形成涵盖16个部门警种、260多个执法岗位的公安执法标准体系;依托“大平台”建立了网上执法监督系统,执法办案场所全部安装视音频监控系统,窗口服务单位统一安装“一机双屏”受理系统和服务评价器,实现了对执法办案、管理服务的全过程在线实时监督;开展了执法示范市、县、所队、岗位“四级同创”活动,全面推广南通标准化管理、盐城“说理执法”、张家港规范执法等经验做法,评选产生了一批执法质量优秀单位和“说理执法”标兵能手、经典案例。公安部将江苏确定为全国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领头羊”之一,我省15个单位被命名为全国执法示范单位。

——60年来,全省公安队伍整体素质和战斗力不断提升。始终坚持业务与队伍“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早在1957年第七次全省公安会议就提出要提高公安干部的质量;1963年第十二次全省公安会议专题研究加强公安队伍建设的措施。改革开放以来,省公安厅认真贯彻1991年、2003年中央两次关于加强公安工作的决定,把公安队伍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1992年第十八次全省公安会议明确提出“建设强大的公安工作和强大的公安队伍”;2003年第二十次全省公安会议再次强调“在全部公安工作中,队伍建设是根本、也是保证”。近年来,通过深入推进政治建警、素质强警、从严治警,江苏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得到了大幅提升。提炼形成并大力践行“忠诚、奉献、务实、创新”的江苏公安精神,仅2003年以来江苏就涌现出6位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模、18位二级英模。深入开展全警大练兵和基层所队长、业务警种负责人大轮训活动,在全国率先构建了省厅所队长学校、市和县综合培训基地、基层所队随岗培训基地四级训练体系,着力提高民警执法水平、实战技能和信息化应用、群众工作本领,目前全省通过基本级、中级执法资格考试的民警分别达到90%、45%。在全国率先推出廉洁从警退休金、严禁收受礼金“三条铁规”,新警和新提任干部财产登记、廉政调查等制度,形成了具有公安特色的惩防体系,得到中纪委和部省领导高度赞扬,民警违法违纪率连续8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60年来,全省公安机关警务保障水平不断提升。针对警情和案件总量大幅增长、公安工作任务不断加重的实际,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着力解决困扰公安机关的警力不足、经费困难、装备落后等问题。全省公安机关特别是基层所队的实力不断增强,民警总数从建国初期的不足1万人、改革开放初期的3万人,发展到2011年底的9.4万人,党员民警和大专以上文化民警占比分别达到82.1%和92.2%,基层一线警力占比超过90%;县级公安机关和派出所公用经费保障全部纳入财政预算、达到省定标准;基层所队无房、危房、无汽车、无电脑、无网络问题全面解决,一线民警和执勤执法警车均按标准配齐执法、防护和科技装备。此外,针对公安队伍大、职数少、民警职级待遇低和工作风险大、压力大等实际问题,推出了警察职务序列套改、派出所机构升格、超时工作补助、夫妻异地分居民警“团圆计划”、自建民警抚恤补助基金等从优待警新举措,有效增强了队伍的凝聚力。

江苏省公安厅建厅60年来,全省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是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公安部高度重视、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人民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大力支持的结果,也是全省各级公安机关和全体民警奋勇争先、顽强拼搏的结果。回顾历史,我们倍感自豪;展望未来,我们满怀信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为主线,继续履行中国特色社会义事业建设者、捍卫者的神圣使命,继续围绕江苏推进“两个率先”、实施“八项工程”的大局和构建和谐稳定示范区、法治建设先导区的目标,全力投入平安江苏、法治江苏建设,着力推动公安工作科学发展,努力建设基础更牢、水平更高、群众更满意的平安江苏,不断完善与“两个率先”相适应的现代警务机制,确保江苏公众安全感和公安工作整体水平保持全国领先,为我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创造良好环境,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作出更大贡献。

我们坚信,江苏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江苏公安事业的前景一定会更加灿烂!

(特约记者/沈宫轩 记者/李海明)

[责任编辑:李家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