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愚人节的报纸上有这样两条新闻:黑龙江哈尔滨高档饭店扎堆的“吃喝一条街”,春节前后在中央改进作风“八项规定”影响下清静了不少。可近日,这里的公款吃喝、铺张浪费现象又有所抬头。洗浴会所对面停车场停满各种豪车,车牌用免费停车牌子挡起来(4月1日《人民日报》)。而中国人民大学的调研发现,一些政府预算中“其他支出”数额巨大,最高能占本级支出40%左右。某市2011年一般预算支出中,“其他支出”达146亿元,占总支出的11.6%,仅次于教育支出(4月1日《新京报》)
既要政策高压,又要制度监管
舒圣祥
为什么要将这样两条新闻罗列到一起?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公款吃喝是标,146亿元“其他支出”才是本。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各地公款吃喝现象的确得到了一定程度遏制,以至于很多地方的豪华酒店都开始考虑转型了。可是,“四菜一汤”的经验表明,公款吃喝治一阵很容易,要长期治下去就十分困难。这不,“酒精”考验的官员们,又想出了农家院里洗桑拿、矿泉水瓶装茅台的把戏。大吃大喝不是只管住了一会儿,而是从来没被真正管住过,无非用各种遮掩的办法转入到地下而已。
哈尔滨高档饭店公款吃喝的再度抬头,说明很多官员即使在明处也不惮于大吃大喝了。换句话说,在他们看来,“风头”似乎应该过去了,他们之所以会这样想,当然是源自他们浪费公帑大吃大喝的经验和心得。很显然,在这个过程中,钱从来不是一个问题,成问题的是上面不允许,担心自己在“风头”上被刮掉官帽。山珍海味吃多了的时候,他们吐槽“梦里都想喝小米粥”;可真喝上小米粥了,想必又会“梦里都想喝茅台”。于是,一旦觉得时间差不多了,很快又恢复了过往的“常态”。
众所周知,官员大吃大喝的关键在于“崽卖爷田不心疼”,吃进嘴里的东西是自己的,但花的钱是纳税人的。公款吃喝之所以屡禁不止,就因为官员手里可以自由支配的钱太多了,因为从来“不差钱”,所以不吃白不吃、不喝白不喝。中国人民大学的调研说的就是这种现象。想想看,不明不白的“其他支出”居然可以高达总支出的40%,随便官员怎么花到“其他”方面都行,那不用来大吃大喝又用来干嘛呢?
真正让人奇怪的是,“其他支出”高达146亿元的预算案,地方人大代表们为何还要投票通过?如此高额的“其他支出”,无异于将纳税人的血汗钱送给官员随便花,代表人民利益的人大代表们,怎能不提出异议?看不懂的预算案或者明显有猫腻的预算案,如果政府部门不能给出合理解释或者给出细致的用途说明,人大代表就应该投票否决它!又不得不说到香港七大本十公斤的财政预算案,部门开支细致到添置桌椅,甚至某部门今年换十只灯泡的支出都被列出来。正因为预算编制如此细致,才没那么多“其他支出”可以大吃大喝。
要杜绝公款吃喝浪费,不仅需要有“八项规定”之类的高压政策,更需要有地方人大代表们的认真履职。146亿元的“其他支出”是绝对不应该存在的,只要存在,“不差钱”并且可以“随便花”的政府部门,必然会想方设法将其胡乱花掉,公款吃喝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方面罢了。
严管权钱人,一个都不能少
支振锋
现实中,国企和医院、学校等规模较大的事业单位,要么是经营性单位,要么有“创收”项目,手里有“活钱”,有“小金库”,监管困难,因此可以在单位内部食堂上动脑筋,挖空心思让食堂“变身”、茅台酒“变脸”,安全过瘾好走账。而党政机关的经费全来自财政拨款,监管相对较严,如果不与下属事业单位在一起的话,能够规模大到自设内部食堂的,除了中央部委和一级政府部门、公检法三机关外,还只是少数,所以某些干部大多到隐秘会所去消费。令人担忧的是,根据媒体调查,这种化了装和变了脸的公款消费有蔓延之势。“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如不严加整治,来之不易的治理公款奢侈浪费成果就有得而复失之虞。
靠公款吃喝带动经济增长实属谬论,民生投入才更能拉动内需。“要人民过上好日子,政府就要过上紧日子”,中央对此是清醒的,对制止公款吃喝、奢侈浪费的态度也是坚定的。但从20世纪80年代在“四菜一汤”上挖空心思地“加料”,到今天“八项规定”下公款吃喝转入“地下”的变脸,总有人千方百计规避中央禁令。这种现象值得深思和警惕。
公款浪费的实质是“公家人”利用公权力花费公款谋取个人享受或利用公款进行不正当交易,这里面的核心环节就是钱、权和人。因此,根治公款浪费从根本上说就是要管住钱、管住权、管住人,必须三管齐下,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
管住钱是源头。一方面,要像李克强总理所说的,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简政放权。对于市场和社会能够做到的,政府尽量放手,而只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产品;继续调整经济结构和事业单位改革,对于非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经济命脉的非基础行业与非战略行业,应该尽可能交给百姓和社会去经营,明晰产权,释放社会活力并藏富于民。另一方面,还要有一套严密而科学的财经金融法律体系,对预算、招标、采购、交易、会计、决算、审计以及财务公开、公示和银行过账等各环节严密监管,同时将单位创收纳入财政监管,严格治理小金库,才有可能使公款浪费从根本上得到遏制。
管住权是关键。权力是政治体制及其运行过程中的一个核心要素,没有权力,政府就无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但权力是把双刃剑,天然有自我膨胀的倾向和与私欲相勾连的可能,因而需要有制约与监督机制。但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高速变化的转型期,对效率的需求又要求必须给权力更大的空间,结果软化了权力之间的硬性制约,淡化了人民对权力应有的刚性约束,从而导致权力傲慢、权力滥用和贪污腐败的滋生。滥用公款,公款浪费,正是权力失去约束的一个典型表现。从根本上遏制公款浪费,就必须以法定权,无法律规定不得动用公帑;民主用权,公款开支达到一定数额须经民主表决;遵守程序,动用经费必须按照法定程序;严格监管,依法严格监管发票和账目;透明公示,“三公经费”必须公开,实行阳光“三公”,让老百姓看得见、看得懂。
管住人是根本。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承诺,到“当官发财两条道”的庄严宣示,再到“八项规定”等一系列反腐倡廉制度的公布,中央始终坚持严格管理党员干部,注重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严禁以权谋私。正是铁一般的纪律使得我们党能够从小到大,取得革命和建设一系列伟大胜利。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纪委二次全会上所强调的,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以及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第一次廉政工作会上强调的,要用制度管权管钱管人,形成不能贪不敢贪机制,给权力涂上防腐剂戴上紧箍咒。只要三管齐下,形成严密监管的制度体系,我们就没有理由相信公款浪费不可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