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他们的梦!
——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队伍建设素描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要求,全国政法机关要坚持从严治警,进一步提高执法能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提高政法工作亲和力和公信力,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泰州中院在加强队伍建设中,注重人人都有出彩的机会,人人都在公正司法为民的实践中提升能力,让法院每个角落洋溢着昂扬向上的新气象。
冬去春来,乍暖还寒。
记者走进泰州中院办公楼的大厅,严寒的气息被甩在了身后,周身被温暖包裹着。电子显示屏上滚动着“提质效、升能效、见成效”主题征文获奖名单,液晶电视里不停播放着十佳法官的先进事迹专题片……一股正能量、一团昂扬向上的新气象环绕着人们……
“80后”:我工作 我美丽
泰州中院院长熊毅告诉记者:“青年干警是法院的未来,也是法院创新的不竭动力。培养青年干警是一项战略性任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对青年干警严管、重教、厚爱,引导青年干警尽快成长、成才,帮助他们实现梦想。”
“没想到自己写的论文能入选,毕竟才进法院几个月……”去年10月份刚刚考进泰州中院的研究生邢晔源目前在办公室从事文秘工作,在得知省法院建院60周年征集学术论文的消息后,抱着尝试的态度写了篇《论法治在社会治理中的双重价值》的论文,没想到竟然被收录进了《省法院建院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当时把这个消息告诉父母时,我妈就感叹咱们法院的氛围真好,让我为曾经的梦想好好干。”
事实上,有同样感慨的还有不少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80后”干警。在民一庭担任书记员的安徽小伙方明航,让他感受到“归属感”的是一个细节:在泰州中院办公楼大厅的电子演示屏上经常会显示本周过生日的干警的名字,并且政治部会在干警生日的当天送上一份精美的生日礼物。“收到生日礼物的时候,我自己都忘了那天是生日,确实挺感动的,特别是一个外地人……”
随着公务员录用制度的改进,泰州中院招录的大学生干警越来越多,这些“80后”干警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背景,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但是缺乏必要的社会阅历和处理矛盾的实践经验。对此,泰州中院通过建立完善青年干警谈心交流、初任法官导师制、岗位竞赛、青年干警大学堂、青年法官沙龙等培养机制,切实提升能力和水平,促进青年干警成长。
方明航就是这项制度的亲历者和受益者。去年,他成为民一庭副庭长周卫平的徒弟。“导师制为我们年轻干警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学习舞台,促使我们在跟随导师的学习过程中尽快实现由学历知识向素质能力的转化,在实践锻炼中不断成长。”他深有感触地说。
在采访过程中,小方向我们展示了整理卷宗的一个小窍门——小小别针大作用:订卷机由于需要预热、穿孔、灌胶、冷却等一系列程序,赶不上书记员装订的速度,而使用钩针又太麻烦,于是直接将别针拉直,从中间对折,变成一个大号针孔的针,订起卷来又快又省力。一个小小的经验普及,大大加快了书记员工作的速度和效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些实际工作中的经验都是师傅手把手教的,像这样的技巧和经验的普及,在咱们法院里面比比皆是。”
当问及这群“80后”干警对法院工作的感受时,姑娘小伙们齐齐地伸出两根手指,摆了个胜利的“pose”,从一张张青春洋溢的笑脸中,我们感受到了年轻干警的活力和美丽……
“60、70后”:我付出 我快乐
在泰州法院采访时,我们发现了一个特殊的现象:每天一大早,不少综合部门的工作人员穿上法袍,赶到法庭参加庭审,庭审一结束,又急匆匆超回办公室处理手头工作。泰州中院政治部主任刘瑛向记者介绍, 这是去年下半年应对“案多人少”的一项新举措:院庭长亲自办案、综合部门有审判职称人员挂庭办案,每天下班后还要查阅卷宗、了解案情,往往一个人要承担几个人的工作量。”
俞爱宏是民二庭的审判员,去年底,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当选了第三届泰州市“十佳法官”。在他桌上的记事台历上,密密麻麻地排列着每天的工作安排,记者翻开一看,几乎看不到一天是空着的。“每天基本上两三个庭,上午通常一个,下午时间长,一般两个,因为吃饭可以晚一点,有时还要回访企业、调解案件,一天下来有时候还真盯不住,但心里面感觉到充实。”
“忙碌、充实”是泰州中院“60、70”后法官们普遍的感受,作为法院审判工作的中坚力量,他们承担着巨大的案件压力。据了解,在泰州两级法院,2012年的人均办案量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特别是基层法庭,普遍超过了250件。不少法官在办案过程中尽量“挤时间”,做到案件审理“增量不减质”。
不少法官有“挤时间”的小窍门。正常情况下都有两个三个案件同时在手上办理,多的时候甚至有五六个。“有的是审理周期比较长的,有的是有希望调解的,还有的是案情较为复杂的,如果一段时间只盯着一个案件办理,说不定能拖上几个月,这样几个案件交叉时间办理,既合理利用了时间,又能保证案件的质量。”不少法官向记者谈起了自己的“小窍门”。
“50后”:我坚守 我骄傲
泰州中院,大法庭,一名有着20多年法院工作经历的老法官走上讲台,以前上讲台不是开庭,就是介绍审判经验,而这次,他是要对自己的几个瑕疵案件进行剖析。这是泰州中院在今年“审判质效提升年”活动开展后,向案件质量开的第一炮。
“虽然在此次评查中我被查出的几个瑕疵案件都属于是程序方面的问题,但这也反映出了我平时工作不严谨的缺点,让我上台剖析是对我的促进,切实提高办案质量,不让当事人失望。”对这段“不光彩”的经历,老法官没有躲闪,非常诚恳。
在泰州中院,还有不少这样的“50后”老法官都上过这样的讲台,他们年轻时到法院工作,离退休只剩下几年,从书记员到审判员,后来当了副庭长、庭长。二三十年的审判生涯,对公平正义的执著和坚守已经融入了他们的血液里,成为他们身体的一部分。
“50后”的陈茂林是泰州中院民二庭副庭长,从部队转业后,在法院一干就是二十年,他曾经的梦想是成为 “商事审判专家”,如今在泰州法院系统名副其实, 他也是徒弟们心中的“严师”。法官陈霄燕去年刚调到民二庭工作时,就感受了一把本家师傅的“较真”。
在小陈办理的一起合同纠纷的二审案件中,陈茂林担任审判长。小陈法官制作法律文书时,因为案件较复杂,加之又是刚接触商事审判,将审理意见中的“诉讼请求应当支持”写成了“不当得利应当返还”,在一万多字的审理报告中被陈庭长挑刺给挑出来了。“当时觉得挺委屈的,这样写也不算什么大错,只是表述得不太准确,师傅把我批评了好一顿,但是事后想想,法官职业的基本操守就是要求严谨啊,这样的师傅才是好师傅。”从那以后,陈霄燕对于案件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慎之又慎,制作的法律文书也得到了同行们的一致好评。
“在法官岗位一天,我就要坚守一天,就要多为年轻的同志带一个好头,多为当事人办一点实事,才对得起身上的这身法袍,对得起法官职业的骄傲。”如今,年轻的法官当上了庭长,曾经的学生变成了自己的领导。陈茂林对此看得很开,说明自己的学生在进步,说明法院的明天有希望。(记者 徐 育 翟 敏 特约记者 刁志华 于 波)
·江苏徐州铜山拘留所报道引起社会关注
·江苏淮安清浦法院科学量化管理激发活力
·江苏多位省领导肯定检察工作
·江苏常州:依托警务转型推动平安建设升级
·江苏警员反扒被刺十几刀年近五旬仍勇敢擒贼
·江苏首例开庭审理的强制医疗申请案在医院进行
·江苏首例开庭审理的强制医疗申请案在医院进行
·江苏镇江 司法公开“三级跳”
·江苏镇江润州:居民进法院“拉家常”
·违反人身保护令 江苏开出首张罚单
·江苏泰州姜堰警方基层基础工作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