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9月15日至28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举行。
那年,25岁的申纪兰作为当选的全国人大代表,第一次走出山西的西沟村,进京参加这次大会。
“接到通知时特别激动,一个妇女能当全国人大代表,这是多大的一件事情啊。”回忆起59年前的情景,申纪兰依然激动不已,她记得自己穿着连夜缝制的一身蓝色卡其布新衣,骑着毛驴从村里走到县城,然后乘卡车、火车,辗转4天才走进中南海的怀仁堂。
与申纪兰同样心潮澎湃的还有袁雪芬,当时她已是一名小有成就的越剧演员,许多年后她手捧着珍贵的老照片,打开记忆的闸门,往事如水而来,“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上海代表团是个较大的团,有63名代表。有宋庆龄、陈毅、陈云;有作家夏衍;有法学家沈钧儒;有作曲家贺绿汀;有京剧大师周信芳、著名影星白杨;还有杭佩兰、裔式娟等工业劳动模范……”
从讲述中我们可以看出,那年的全国人大代表来自各行各业,分布十分广泛,各民族、各阶层都有与其地位相当的代表。
据资料记载,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共选出1226名全国人大代表,其中,妇女代表147人,占代表总数的11.9%;少数民族代表178人,占14.4%。代表中,共产党员668人,非共产党人士558人,分别占代表总数的54.5%和45.5%,充分体现了党的长期共存、荣辱与共的统一战线政策。
会议准备精心、周到。考虑当时代表中文盲多,专门安排人朗读文件。那时的申纪兰还不识字,投票时,别人告诉她选票上毛主席的名字,她就在后面的方框里画了个圈。
大会还为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朝鲜族和彝族这6个少数民族的代表配了同声传译,对于像新疆唐古拉山底下的柯尔克孜族这样只有一名代表的情况,甚至为他们配了一对一的翻译。田富达是出席一届全国人代会唯一的台湾籍高山族代表,他回忆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仅为少数民族代表服务的工作人员就不少。”
几十年后,荣毅仁仍对当年大会上民主融洽的氛围印象深刻。“党中央领导同志从不因为阶级的隔阂对我话留三分。”
这位闻名中外的“红色资本家”代表曾回忆说,“每位代表都能充分发表意见,民主人士在发表意见时也十分坦诚。那段时间,毛主席与我们多次谈话,都是坦诚相见,给我们指明前途,寄予厚望,我也没有因为自己是资产阶级而不敢讲话。”
杨海波当选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时是中共中央东北局青年团委员会副书记,那年他31岁,五十多年后,他仍清楚地记得那时分组讨论的细节。“分组讨论都在各自住宿的饭店会议室,有的小组七八个人就在一个稍大点的房间。通常讨论时气氛很热烈,大家发言也都很活跃。”
大会倡导节俭之风。杨海波说,代表们都还保留着革命时期的习惯,每人都有自己的茶缸,饭店的工作人员会随时进来倒开水。但要想喝茶是要自己掏钱买茶叶的。
当时,人们围坐在广播旁,欢欣鼓舞地倾听着来自北京的声音。这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并审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五部法律,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出国家领导人,国家领导机构全面建立起来。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出了较为系统的规定,确立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其常设机关为全国人大常委会。
从那时起,我国的国家权力开始由人民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标志着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的国家政权制度全面确立。
全国人代会掀开了我国人民民主全新的一页。周恩来同志在1956年7月21日讲话中曾说道,“小组会上辩论得很热烈,将来大会上也可以辩论。”可见,那个时候的大会氛围就已经十分民主,代表们可以充分发表不同意见和批评。
据有关资料记载:至1957年年底,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了四次代表大会会议,通过了十多项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推进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不断进步。(张维炜)
(摘自《中国人大》杂志《人代会,中国民主的一张名片》)
·税收法定应写进宪法
·李勇:建立有效可行的宪法实施监督机制
·建立有效可行的宪法实施监督机制
·八二宪法施行30年浸润公民信仰
·尊崇宪法精神 维护宪法权威
·齐心协力保证宪法全面有效实施
·齐心协力保证宪法全面有效实施
·八二宪法30年面貌
·青海省人大机关纪念宪法颁布施行30周年
·宪法实施将更少“空谈”更多“实干”
·山东省召开政法系统贯彻实施现行宪法座谈会
·青海省人大机关纪念宪法颁布施行3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