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bak

中国维和警察:屡担任务区要职

2013-04-01 12:47:19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法制日报 

    2012年12月30日,随着最后一名队员安全返回祖国,中国派驻东帝汶维和警察经受住了生与死的考验、血与火的洗礼,圆满完成了13年的维和使命。

    近日,这群英雄中的多位队员向《法制日报》记者讲述了这段光辉岁月中发生的动人故事。

    履行承诺担当大国责任

    上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党和国家领导人开始考虑向外派驻维和警察。1999年,公安部从各地公安民警中抽调精英,组织了第一期培训班。徐志达(现为公安部警卫局副师职干部)就是这期培训班的学员。

    “那时并没有打算要去东帝汶,按照设想,我们将被派往西撒哈拉这样局势比较稳定的地区。”据徐志达回忆,当时的东帝汶,由于印度尼西亚的撤军,整个国家陷入彻底的无政府状态,情形几与内战无异。在此背景下,国际社会紧急干预,维和警察开始参与东帝汶的法律秩序建设。

    1999年8月30日,联合国来电,要求我国出警参与东帝汶维和任务。东帝汶也成为中国警察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第一站”。

    去,还是不去?这是摆在中国维和警察面前的问题。去,队员们会面临极大的生命危险。不去,将违背我国向联合国作出的承诺,有损大国形象。尽管大家意见不一,但最终的讨论结果还是:去。

    当时,警察队伍中英语熟练的还不多,只能从机关干部中挑人;驾驶是联合国要求必备的技能之一,而一些队员甚至没有摸过方向盘,只能临阵进行高强度练习。

    “很多家属参加了送别晚宴,大家面色凝重。队员们暗暗立下遗嘱,做好了决绝的准备。”徐志达用“悲壮”来形容临行前那次晚宴的气氛。

    2000年1月12日,一切准备妥当后,首批15名维和警察开赴东帝汶。中国的维和警察事业就此翻开崭新一页。

    不畏艰险生死抛之脑后

    初到东帝汶,队员们就面临着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到达东帝汶首都帝力后,队员们发现,整个城市被战火烧成一片焦土,几乎没有一座完整的建筑。由于维和警察属于联合国民事工作人员,需要自己解决住宿,但整个帝力愣是找不到一个可以遮风挡雨的房屋。最后,他们在郊区找了个破败的农舍才算安顿下来。当地没有自来水,队员们只能饮用漂着蚊虫尸体的地面水。

    疟疾、登革热,几乎每批队员都有人得这两大热带病。尤其是登革热,这种号称“高级感冒”的病可致人于死地,至今尚无有效药物救治。先后两次赴东帝汶维和的队员管泽平(现为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局开发区分局副局长)很“荣幸”地与疟疾和登革热都有了一次亲密接触。连续高烧不退,人整整瘦了一圈,危急关头,当地一家中国诊所的医生用酒精为他不停擦拭身体,才捡回了一条命。

    战争、死亡,这些字眼在东帝汶触手可及。任务期内,东帝汶局势多次出现反复,武装冲突时有发生,维和警察们经常面临着不可预测的危险。

    2008年2月11日,东帝汶发生严重暗杀事件,叛军杀害总统奥尔塔之后,随即包围总理古斯芒官邸。我第12批维和队员吴强(现为四川省公安厅警卫局指挥中心主任)那时正负责古斯芒家人警卫工作。危急关头,吴强力主绝不投降,并巧妙地与叛军周旋拖延时间,直至总部增援部队赶来。

    13年来,我国先后向东帝汶派遣了17支维和警队319名维和警察,无一人因病因伤下阵。

    数建奇功展现专业素质

    东帝汶任务是中国维和警察第一次在国际舞台上亮相,但一亮相就引起国际同行的关注。任务期间,中国维和警察认真履行打击犯罪、保护人权、重建当地执法力量,积极承担执勤巡逻、侦查破案等工作,多次参与大选安保、协助救济安置难民等行动,为东帝汶顺利建国作出了重大贡献。

    到帝力没多久,徐志达就被任命为当地公安分局局长。没有办公场所,没有人员,没有装备,这位“三无局长”绞尽了脑汁,在短时间内恢复了这一地区的执法体制。战乱后,当地形成了很多黑帮团伙,这些团伙经常公然进行打砸抢犯罪活动。徐志达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对这些黑团伙实行零容忍打击,仅仅10个月就抓了上百人,迅速扭转了社会治安局面。

    2007年8月,东帝汶议会选举后,针对联合国人员的暴力事件愈演愈烈,整个帝力弥漫在火光烟雾之中。8月9日上午,队员郑学在护送前总统阿玛劳先生上班途中,遭遇暴徒袭击。郑学立即掉转车头撤离现场,在他的掩护下,阿玛劳毫发无损,而郑学却全身多处受伤。

    “There is no Mrs. in UN”(意为联合国没有女性),在任务区盛传这样一句话。左蕾,这位来自深圳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的清秀女孩,在最危险的A级责任区,和男警察一样通宵值班、处置现场、到遥远的村落去调查案件、抓捕嫌疑人。

    13年间,中国维和警察共参与平息重大骚乱事件20多起,参与重大活动安保70余次,办理各类案件1500余起。为了表彰中国维和警察的突出贡献,联合国专门颁发了“和平勋章”集体荣誉,百余名队员获得东帝汶总统“团结勋章”。

      勇于亮剑屡屡担任要职

    2012年4月,联合国东帝汶维和任务区公开招募最后一任维和警察幕僚长。来自福建省公安厅的陈枫经过层层考核,以排名第一的成绩战胜来自澳大利亚等国的7位候选人,成功竞聘这一岗位。在他的调度指挥下,任务区1000多名维和警察有序撤离,各项工作有序交接。

    而成功竞聘幕僚长等任务区高级管理岗位的,陈枫并非第一人。在他之前,廉长刚、管泽平等人分别被任命担任行政总长、副总警监、幕僚长等职。

    13年来,通过公开竞聘,我东帝汶维和警察中共有1人任维和警察副总警监,3人代理警察总监、副总监,两人任人事总长,1人任联合国新闻官,数十人担任过首都或地区警察局长及总部部门负责人。以至于多位联合国官员多次赞叹,中国警察的优异表现远远超出他们的预期,“令人大开眼界”。

    在陈枫看来,中国警察之所以能在任务区屡屡担当要职,一方面得益于联合国公开、透明、灵活的用人机制,另一方面与中国警员刻苦、奉献、敬业精神有莫大关系。

    “中国维和警察习惯自我加压,一有任务总是加班加点,高质高效完成,在各国警察中表现尤为突出。”陈枫说,最后一批维和队员中有一位1984年出生的80后队员,由于英语底子较薄,初到任务区与人沟通存在一定障碍。这位队员随身携带一个电子词典,走到哪儿学到哪儿。一个月后,他已经能顺利与同行交流了。再后来,这名队员成功竞聘上当地安全官。

    如今,经过数十年的动荡与阵痛,在联合国的协助下,东帝汶正在走向安定、繁荣,执法体系已经恢复,一个强有力的政府也初具轮廓。曾经两次参与东帝汶大选安保的队员蔡东庆说:“2007年大选,由于刚刚发生暴乱,安保任务基本上由维和警察包揽。但2012年大选就完全不一样了,当地警察已基本能够独立承担起保障任务了。”

[责任编辑:闫天舒]
相关报道

·公安部通令嘉奖我赴南苏丹维和警队
·我驻南苏丹大使馆致信表扬维和警队
·重庆市公安局组建的赴南苏丹维和警队圆满完成维和任务归国
·中国首支赴南苏丹维和警队凯旋
·汪雪艳:维和救援谱传奇 踏实苦干出业绩
·我国第十支赴利维和警队凯旋 顶着子弹调查枪击事件

·我国第十支赴利维和警队凯旋 顶着子弹调查枪击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