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大庆高新区法院法官成功调解了一起涉企劳务合同纠纷案件。王希慧 摄
黑龙江省大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建院六年来,依托审判职能,不断拓宽服务渠道,优化法治环境,办理涉企案件万余件,做到零差错、零超限、零投诉、零信访。诉讼标的额达16.95亿元,使近15.8亿元涉案资产重新投入生产流通环节,保障了产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尽显司法的“正能量”。
■优化投资司法环境
——栽下梧桐,引凤来栖
“来之前我特意了解了一下,咱们公司这几年在我院一共办理过五起案件,你们对法院的工作是怎么看的?”“我们对法院、法官的了解,主要是通过这几起案件。以前光听说法院门难进、法官脸难看,一接触才知道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法官说话和气、办事公道,我们都很服气。”
这是大庆高新区法院院长何文平在上市企业大庆瑞日大丰集团走访调研时,与企业负责人的对话。
几年来,高新区法院结合社情、区情,及时跟进司法对策,不断优化投资的法治环境,陆续出台了关于依法妥善办理涉企案件、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企业、服务和保障重点产业项目建设等方面的11项制度文件。
消极被动换不来良好的投资法治环境,优化投资法治环境,法院就要打好主动仗。基于这一认识,自2010年以来,高新区法院在辖区企业先后设立了4个法律服务工作站、2个院长联系点、6个法官联系点。
仅在2012年,高新区法院就提前介入招商引资项目55个,开展法律政策宣讲21场次,培训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员工3000余人次,发送《民营企业内部管理法律风险提示》2000多册,并在高新区重点企业“内升外引”商业模式发展计划中首批确定的100家重点企业中开展工作,发放《服务重点产业项目建设联系卡》300余张,解决问题93个,依法挽回经济损失8.85亿元,促进了实体经济发展。
良好的法治环境,既要求法院主动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司法服务,也要求法院在为企业提供平安的生产经营环境上有所作为。建设平安高新区、法治高新区,高新区法院一直在努力。
高新区法院积极参与“惩治安全生产领域犯罪”、“秋风行动”等重大专项行动,密切配合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和治理商业贿赂等系列专项活动,通过公开审理、公开宣判、媒体曝光等,严厉打击诈骗、抢劫、盗窃等违法犯罪,切实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为使企业了解法院扶助企业发展的各项措施,更好、更有力地释放司法“正能量”,近年来,高新区法院借助媒体介绍服务保障产业项目的好经验、好做法、好成果,树立了法院服务发展敢为、愿为、能为的良好形象,大大提高了企业对法治环境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这个法院从上到下都透着一股正气,对外来企业不排斥,对本地企业不偏袒,真是铁面无私啊!”来自北京的一家地产公司老总捧着一面锦旗送到法院时说。
有了梧桐树,不愁金凤凰。良好的法治环境成为吸引投资的重要因素之一。几年间,已有联想集团、沃尔沃集团等多家知名企业以及新华国际石油资讯中心、低碳光伏产业园等近百个项目落户高新区,年增产值80亿元,新增就业岗位2万多个。
■助力企业经营发展
——放水养鱼,涵养经济
大庆高新区现有各类企业2836家,年创利税过百亿元,2012年实现生产总值550亿元、同比增长45%,工业增加值470亿元、同比增长41%,接近大庆地方工业经济的50%,已经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龙头。
但是,受全球经济疲软因素影响,一些大型企业感觉生产经营比较困难,一些中小企业更是感觉生存“压力山大”。如何依法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保障产业经济平稳发展,成为摆在法院面前的重要课题。高新区法院的做法是:放水养鱼,涵养经济。
去年3月,高新区法院依原告申请,依法欲对被告某企业的账户实施查封。之前他们了解到,该企业大部分资金投入生产,短期无法收回,职工已经半年没发工资。如果坚持查封,企业将雪上加霜,职工工资没有着落不说,还会罩上破产的阴影。
法院将这一情况及时向原告说明,之后,工商联调解员全力协助法院几度和原、被告进行协商,被告积极配合,提供了反担保。原告最终表示理解和信任,同意暂时不予查封,使企业又有了生存发展的空间。
放水养鱼,不限于“进了法院门”的案件。前不久,办案过程中,高新区法院的法官发现辖区一家生物科技公司陷入债务困境,如不能及时妥善应对,所属的10余家子公司也有可能被连累拖垮,近千名员工将面临失业。
情势紧迫,高新区法院将这一情况通报给区管委会,并和管委会一道,及时组织召开债权人会议,依法达成债务重组协议,及时化解了债务风险,帮助企业度过了困难时期。
高新区法院还立了几条“规矩”,规范“放水养鱼”。高新区法院提出,在审判工作中对涉企案件严把法律关、政策关,把“办好一起案件、救活一个企业、发展一方经济”的理念贯穿审判工作始终,对具体案件的处理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坚持做到“三个有利于、四个尽量”:有利于推动企业经济发展、有利于维护健康有序的经济秩序、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尽量不查封或扣押企业的生产设备和银行账户,尽量不传企业负责人和技术骨干,尽量不开警车到企业搞调查,尽量减少因诉讼活动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
放水养鱼,并不是一味迁就,纵容不法。去年年底,高新区法院在执行鸿远外贸公司与付某买卖合同纠纷一案时,被执行人付某也经营着一家小公司,但其拒不配合执行,玩儿起了“失踪”。
执行法官在付某住所地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协助下,连续蹲守三个夜晚,终于发现了付某行踪,将其“请”到了法院。法官和人民调解员对付某一番批评教育,付某终于认错,做出了还款计划。
■瞄准企业司法需求
——量身定做,靠实服务
“最近半年,先后有13家发包单位无故拖欠我们的工程款,总额将近1100万元,资金链都断了,想到法院起诉,一时又拿不出那么多诉讼费。我们心急如焚啊!”在高新区法院服务发展工作座谈会上,大地环保设备有限公司负责人向法院大倒苦水。
在情况得到确认后,高新区法院按照法律政策规定,主动为其办理了缓交诉讼费的相关手续,及时审结了相关案件,为其挽回了大部分损失,扭转了这家企业的生产经营困境。
像这样,企业有什么样的司法需求,法院就提供什么样的司法服务,这种“量身定做、靠实服务”的服务方式,让企业受益匪浅。粗略统计,几年来,仅为资金有困难的企业主动办理缓交诉讼费一项,就使53家企业受益,为企业救了急。
“‘量身定做’的服务更有针对性、更到位,是企业最需要的法律服务。”何文平告诉记者,“量身定做”,首要的是“量好身”,研究企业到底有什么样的司法需求,为此,高新区法院进行了深入探讨。
2009年5月,高新区法院一间中型会议室里,该院领导、一线办案法官和辖区金融企业及部分其他企业的老总们坐到了一起,“服务发展工作座谈会”如期召开。大家共同分析了经济危机给高新区企业带来的风险,以及如何妥善应对;共同研究金融机构如何依法规避不良贷款和贷款回收的相关问题,等等。
这次会议是基于一线办案法官的提议组织召开的,目的就是更好地为企业“量身定做”出有针对性的司法服务措施,从而为企业提供最有实效性的服务。
此后,“服务发展工作座谈会”由临时动议召开,变为了季度例会,参会企业也由最初的以金融企业为主的“金融小峰会”,发展为涵盖建筑、医药、外贸、物业等14个行业、200多家企业的“多行业联席会议”,其后,又扩展为邀请党委、政府、公安、检察等部门参加的“大型研讨会议”。
为确保会议职能的延续性和议定事项的有效落实,高新区法院成立了由院长挂帅的服务企业发展办公室,专门负责闭会期间的问题收集、对策分析和方案选择等相关工作。
2012年9月,大庆市智联房产公司向服务企业发展办公室通报情况:有300多名业主要到高新区法院起诉该公司,而且情绪激动,事态难以控制。
法院领导随即组织法官召开碰头会,决定先予“量身”——进行事实调查和事态研判。经调查发现,如果业主起诉后按合同约定下判,可能有近四成的业主将因证据不足无法拿到违约金;另一方面,智联房产公司则需向胜诉的近六成业主支付200余万元的违约金,企业的正常运转也将出现极大的困难。调查的结论是:硬性判决的负面效应无法估量。
据此,高新区法院反复研究,“定做”出相应的服务“策略”:务求调解解决。具体运作方式则根据每名原告的不同特点,分别制定调处方案,全院上到院长,下到普通法官,全员上阵,分人包干,放弃休息时间,采用打电话、面谈、委托第三人劝导等多种方式,融通法理人情,深入辨法析理,做好300多名业主的思想工作,力求在业主和企业之间找到最佳的利益平衡点。
全院法官依“策”而行,经过近一个月艰苦细致的工作,终于促成智联房产公司与300多名业主一一达成了调解协议。事后,智联房产公司总经理刘文峰感慨地说:“没有法院的支持和帮助,我们公司的命运如何,实在不敢想象。”(记者 唐凤伟 段春山 通讯员 王希慧)
·黑龙江黑河边防800余民警一线护卫春耕生产
·黑龙江高院组织干警到廉政教育基地参观学习
·黑龙江落实责任制确保假期交通安全
·黑龙江大庆红岗:“菜单式”服务促进非公企业发展
·黑龙江大海林巡回法庭落户深山
·黑龙江多种方式推进反拐宣传
·黑龙江多种方式推进反拐宣传
·黑龙江鹤岗:完善领导接访制部门跟踪求实效
·黑龙江延寿反馈意见建议获代表肯定
·黑龙江:技防设施建设纳入重点民生项目
·河北 黑龙江 江西 河南 湖南省委书记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