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平安建设

“点警约谈”让在押人员“吐真言”改过自新

2013-04-01 11:03:11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公安报 

    “相信谁,就把‘真言’对谁讲;信任谁,就把‘苦水’向谁吐”。近年来,陕西省平利县看守所长期坚持在押人员 “点警约谈”制度,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权,使他们把“真言或苦水”讲给自己信任的管教民警听,通过心理矫治和人性化管教感化在押人员。截至今年2月,平利县看守所连续33年实现安全无事故。

    点警约谈,自愿“对号入座”谈心

    针对在押人员普遍存在思想消极、情绪抵触、顾虑大等情况,在长期探索和监管工作实践中,平利县看守所创新建立“点警约谈”制度,明确在押人员可以约见自己“中意”的所领导和管教民警谈心、反映问题。在押人员通过自愿“点警约谈”,向管教民警吐出“真言或苦水”,从而打消疑虑,化解对立情绪,也便于民警及时掌握思想动态,“对号入座”开展管教工作。

    团伙抢劫案主要犯罪嫌疑人薛某潜逃8年后被捕,2012年关押在平利县看守所。起初,薛某自知罪责难逃,情绪低落,摆出“破罐子破摔”架式,民警天天做思想工作收效甚微。当得知可以“点警约谈”时,薛某将信将疑,犹豫半个月后主动选择一名管教民警“汇报思想”。原来,薛某潜逃期间,曾非婚生育一子,一直未上户口成了“黑户”,小孩无法上学。这件事成了他的一块“心病”。得知这一情况后,管教民警积极与辖区派出所联系,经过多方努力,最终帮薛某把儿子的户口问题解决了。从此,薛某像变了一个人,还主动交代了其所犯罪行。

    “点警约谈”制度,打开了在押人员与管教民警之间沟通交流的“互信”之门,尤其是在深挖犯罪工作中起到 “事半功倍”效果。据统计,2012年以来平利县看守所共开展“点警约谈”600余人次,深挖犯罪线索30多条,破获刑事案件22起。

    民警解疙瘩重关怀,避免留下“后遗症”

    通过“点警约谈”,平利县看守所民警定期“点对点”向在押人员征求管教意见,改进工作措施。

    “早晚看新闻,每天唱红歌,中午做队操,讲好两堂课”,走进平利县看守所,花园式监区内,群众办事区、执法办案区、行政管理区、羁押管理区、后勤保障区等功能一目了然。

    同时,平利县看守所开通了在押人员救治绿色通道,在押人员入所时,收押民警当场发放 《在押人员权利告知书》,当面告知在押人员依法享有的合法权利及如何行使有关权利。

    不仅如此,每逢重大节日,看守所都会改善伙食。每月定期为在押人员体检、理发、洗澡。坚持每周消毒监室一次,内务卫生做到“五净一线、一块砖”。夏季,每天按时发放防暑、降温药品,熬制绿豆解暑汤;冬季,全天供应热水,保证在押人员洗上热水澡。

    据了解,去年以来,平利县看守所共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律师、在押人员家属、学生代表等来看守所开展开放日活动9次,有500余人参加。

    此外,通过“点警约谈”,平利县看守所民警及时了解“点对点”的在押人员的家庭情况,给予人性化关怀,保障在押人员的合法权益,避免“留下后遗症”。

    2012年冬天,农村妇女杨某因家庭矛盾发生口角,将丈夫的弟弟打死,投案后关押在平利县看守所。杨某几次用头撞墙自杀未果,管教女民警寸步不离照看。后来,通过“点警约谈”,民警得知杨某关进看守所后,家里两个年幼的孩子、以及年老的父母无人照顾,放心不下。管教民警及时与当地派出所联系,与村干部协商,杨某的孩子及父母得到妥善安置。这下杨某心里的“疙瘩”解开了。

    凭着对在押人员的这种细心、耐心、精心,平利县看守所民警创下了一项又一项成绩:平利县看守所连续33年实现安全无事故;2004、2005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优秀公安基层单位”;2009年获评 “全省20年以上安全无事故单位”;2011年荣立集体三等功一次,2012年受到安康市政府通报表彰。(记者 阮仕喜 通讯员 张平 汪晨程)

[责任编辑:王春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