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穿过两道厚重的铁门,记者走进重庆市潼南县拘留所。电教室里,某三甲医院副教授正在给拘留人员讲解疾病预防知识;心理咨询中心,西南大学心理学教授正在对拘留人员进行心理调试……这是重庆利用社会力量和资源开展拘留所在押人员教育工作的一个缩影。去年以来,重庆全市拘留所组织各种社会力量到所帮教1300余次,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效果。
志愿者帮教团队一对一帮教
去年3月,重庆市潼南县拘留所管教民警杨先海一度发了愁,原因是19岁女孩王某因盗窃被公安机关抓获并处以行政拘留。但任凭怎么说服教育,王某就是听不进去,不知悔改,杨先海束手无策。在一次拘留所举办的警民恳谈活动中,杨先海无意间向参会的某餐饮连锁企业负责人曹阿姨提及此事,不想她爽快地回答:“我去劝劝这孩子!”曹阿姨用自己从一个中学未毕业的餐馆服务员一步步成为今天的企业老总的亲身经历,对王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王某听了很感动,深深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表示以后不会再做这样的错事。
王某受到曹阿姨的教育而发生巨大转变的事,对潼南县拘留所教育工作有了很大的启发。拘留所传统的教育模式受限于公安监管教育资源的不足以及民警自身知识结构的欠缺。要增强教育矫治工作的针对性,提升教育挽救质量,就必须利用社会力量和资源,协助开展拘留所教育工作,形成所内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潼南县拘留所建议成立“志愿者帮教团队”,对拘留人员开展一对一帮扶教育。这个提议得到重庆市公安局监管总队的认可,并很快在全市拘留所推广开来。
重庆市监管总队负责人告诉记者,全市拘留所正逐步面向社会敞开大门。通过媒体宣传、公开征集,越来越多的热心公益、正直正派、有教育能力和条件的社会各界人士加入到了 “志愿者帮教团队”,他们成为了管教民警的左膀右臂,为拘留所帮教工作增添了力量。
法律援助站提供法律帮助
去年9月,重庆市公安局监管总队在对全市拘留所近年收拘对象进行调研时发现,被拘留人员的受教育水平绝大多数为中学程度以下,普遍存在法制观念淡薄、法律意识欠缺等问题,而且违法后通常不能正确认识自身的违法行为,更重要的是缺乏法律层面的自我救助能力。针对这一现状,重庆市公安局监管总队在全市拘留所设立法律援助站的想法便油然而生。在与司法、法律援助中心等部门交换意见后,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
监管总队采取先试点再推广的办法,逐步在全市拘留所设立法律援助站。2012年11月,首个法律援助站在潼南县拘留所成立。这个由驻地2个律师事务所5名律师组成的法律援助站,一运行就受到拘留人员及其家人的欢迎。
监管总队负责人介绍,法律援助站的宗旨是免费为拘留人员及其家属提供法律咨询,为拘留人员提供无偿法律援助,并每月定期为拘留人员举办法律知识讲座,进行普法教育。法律援助站的律师既热心公益服务,又具有丰富的诉讼经验。
心理咨询中心关注心理健康
记者走进重庆市北碚区拘留所,心理咨询中心的门牌格外引人注目。进入其中,优雅的乐曲缓缓响起,让人感觉心情舒缓。
“随着监所人性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工作的推进,心理咨询在被拘留人员日常管理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监所已经从过去单纯管教型逐步向疏导、治疗型转变。”正在进行心理咨询及讲解的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副院长赵玉芳说,“这对减少再生性违法犯罪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重庆公安监管部门对在监所内开展心理咨询进行了有效探索。一年前,监管总队就与地处北碚的西南大学心理学院结成共建对子,双方确定由西南大学心理学院作为北碚区拘留所心理咨询工作的培训指导机构,由赵玉芳带领专业团队到所里开展心理咨询指导工作。同时,组织监所民警集中培训。经过一年的尝试和运行,目前全市拘留所民警中有97人具备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的能力,其中13名民警取得了心理咨询师资格证。(记者 郑欣 禄成聪 通讯员 曹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