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平安使者

做实“微警务”服务大民生

2013-03-29 10:28:35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公安报 

做实“微警务”服务大民生

江苏泰州片警丁昌华扎根社区七年保民安

7年前,丁昌华脱下军装换上警服,成为江苏省泰州市公安局白米派出所杭家铺社区的一名“片警”。7年后,丁昌华荣誉等身:泰州市“十佳社区民警”、“十大爱民警察”、“源头信息采集能手”、江苏省公安派出所工作“111”工程社区民警能手,以他个人名字命名的警务室连续两年创建成江苏省一级警务室,并被江苏省公安厅命名为“全省公安机关群众工作随岗培训点”。

从一名社区警务的“门外汉”成长为现代警务条件下的“社区达人”,丁昌华从辖区百姓最关心的事情做起,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围绕小隐患、小纠纷、小事情、小案件,以耐心和细心打造了集宣传防范、报警求助、便民服务、警务管理于一体的“微警务”民生服务平台。

警民沟通零距离,“微按键”惠民解忧

在杭家铺社区警务室大门西侧,一个白色箱子很抢眼。箱子上标着丁昌华的警号和手机号码,有红色和绿色两个小按键。这就是丁昌华2010年6月在泰州市率先使用的 “一键通”智能服务箱。有困难按绿键,遇警情按红键,两个按钮分别联通着丁昌华和派出所的电话,群众能随时找到他。

丁昌华向记者介绍说:“服务箱装备的智能光控感应系统,可根据昼夜环境亮度变化,及时调控警灯和灯箱亮度。在夜间,路人在5米内就能看清联系方式。”

杭家铺村地处城郊接合部,村内企业多、外来人口多,治安情况复杂。从警不久,丁昌华就发现,村里留守儿童和老人多,不少独居老人家中没有电话,遇事联系不上人;群众来警务室办事,遇上民警到辖区处警,也会扑空找不到人。

这种找不到人的情况在“一键通”应用后发生了改变。“两个小按键,牵着民警走。派出所像建在自家门口,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村民游有铨说。2010年6月,他80多岁的患有老年痴呆症的姨妈走失。情急之下,游有铨到警务室门口按下绿键。接报后,丁昌华调集了十几名派出所辅警,在城区逐片、逐巷寻找,终于在次日凌晨3时找到了赤脚昏倒在路边的老人。

80岁的老人徐鹤民也得到过“一键通”的帮助。一次,他家来了一名收购鸡蛋的男子,给了老人一张百元钞票。男子走后,老徐才发现是假钞,便赶忙按下了“一键通”上的红键。丁昌华即时赶来截住了这名男子。

目前,泰州市公安局已在全市所有警务室推广这一做法。

信息采集零疏漏,“微地图”掌控社情民意

“人熟、地熟、情况熟”是一名社区民警干好工作的前提和保证。初到社区时,丁昌华曾吃过“不熟”的亏。当时两名村民因打架报警,由于不熟悉事发位置,丁昌华花了十几分钟才赶到,此时现场已是一片狼藉。

能不能把村里的地形地貌制作成一张信息齐全的社区警务电子地图呢?2010年,丁昌华开始着手做这一工作。制作电子地图工作量很大,每登记一户居民,先要拍全景,再拍房屋和家中车辆信息,最后对照户口本,逐家逐户核对人员、年龄、职业、联系方式等信息。只要有空,丁昌华就背着照相机、带着笔记本,跑现场、拍照片。

两年多来,丁昌华记了满满10个笔记本,不断修改完善这份地图。记者在他的电脑上看到,全辖区630余户住户、重点企业、特种行业的具体分布用红、绿、蓝、黄等不同颜色标注,一目了然。点击鼠标,搜索信息,能即时准确找到每户人家的具体区域方位。图上还标注了村干部、治安信息员等信息。

2011年年底,有群众举报某村民家中有人聚众赌博。丁昌华随即调阅电子地图,预先掌握了赌博场所的具体方位和进出口位置,安排警力科学巧妙布控,10余名参赌人员无一漏网。

小小一张图,连着2000余名村民。地图不仅在电脑里,也深深印进了丁昌华的脑子里:“这张图帮我基本实现了以房管人、以静制动的治安管理模式。”

安全防范零盲区,“微防控”营造群防氛围

“近日,姜堰区发生两起盗窃烟酒店案件,白米镇周边地区接连发生两起盗窃变压器案件,请辖区群众加强夜间防范,注意可疑人员及车辆。”这是近期记者在丁昌华警务室旁的宣传栏内看到的警情提示。

由于紧邻328国道,村里流窜犯罪现象较多,丁昌华在警务室及主要路口设置了30块警务宣传栏,成为他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防范及法律法规知识宣传的“微阵地”。宣传栏图文并茂,月月更新,向村民介绍近期市内或周边地区发生的案件,分析特点,提供打防对策。此外,依托“小喇叭”、“小板报”、“小站牌”、“小册子”等看似“微不足道”的防控措施,丁昌华牢牢筑起了辖区百姓安全的“安全防线”。

杭家铺村原有3个监控探头,但由于设备陈旧、盲点较多,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有村民被盗后向丁昌华诉苦。丁昌华多次与村委会沟通,逐户上门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最终在姜堰分局、镇政府和派出所领导支持下,在全村安装了16个高清视频探头,覆盖了全村主要进出路口。目前,辖区所有企业监控系统安装率达100%,全村630余户居民和国道沿线商铺也都安装了大功率红外探测报警器或门磁报警器。

监控系统的完善,使辖区刑事治安案件发案率明显下降。2012年,全村仅发生4起偷盗案件。

关注民生零缺失,“微服务”情暖特殊群体

丁昌华手头有个翻得磨了边的笔记本,里面登记着杭家铺村9位空巢、孤寡老人的年龄、身体状况和每年体检情况。逢年过节和老人生日时,丁昌华总会送上一份慰问品。

年近八旬的潘武兴老人独居,是村里的低保户。今年元旦,丁昌华走访时,老人无意中提起家中存放着几千元现金。丁昌华担心老人被骗或忘了存放地,就帮他将钱存进了银行,还替老人保管存折。“昌华来村后,我不再是孤老头儿了。他帮我爬树打白果、干农活,存折放在他手里我最放心。”老人对记者说。

28岁的周某是一名刑满释放人员。生活无着、情绪低落的他多次找丁昌华倾诉烦恼。通过与一家企业主协调,丁昌华将周某安排到这家企业做车床工人。上班没多久,周某的手因工伤事故受伤,难以干重活。丁昌华多次与村里协商,帮周某搭建了一间临时用房,让他做点小生意,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在杭家铺村,几乎每家企业、每户群众家里都有一张丁昌华亲手送上的“警民联系卡”。卡片虽小,却把他和广大群众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对群众的事,不管分内分外,不管急事难事,丁昌华都想方设法帮助解决。2012年年初,有老人反映,缴纳水电费都要到镇里去,路远不便,他便主动与相关部门联系,在警务室设立了代缴点,极大地方便了辖区群众。

矛盾纠纷零激化,“微调解”维护辖区稳定

社区民警是社会管理的基层触角,也是调处社会矛盾的重要角色。2010年初冬,辖区一家制钢企业门口围堵了30余名村民。丁昌华闻讯赶到现场,了解到这是因土地征用补偿款问题而引发的矛盾纠纷。村民们情绪激动,有人还喊着要到省里去上访。

“片警”参与调解能起多大作用?起初,丁昌华心中也没底,但他始终坚信,不管发生什么事,都要尽最大可能,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劝说、引导、疏散……每次都是口干舌燥,身心俱疲,可问题依然得不到妥善解决。丁昌华换位思考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事关群众切身利益,有关部门要说话算话,取信于民。最终,他引导群众通过正当渠道反映诉求,化解了这起拖了近两年的矛盾纠纷。

把平凡小事做好,把简单小事做实。凭着这股劲头,近3年来,丁昌华化解辖区各类矛盾纠纷百余起,均能把矛盾稳控在社区、化解在萌芽状态,辖区未发生一起因矛盾纠纷激化引发的刑事案件和非正常死亡案件。

“再烦,也别忘微笑;再急,也要注意语气;再苦,也别忘了坚持!”走进丁昌华警务室,抬眼可以看到印在墙面上的这句话。

丁昌华说,这是他工作和生活的座右铭。

记者 朱 琨 丁可宁 赵家新

[责任编辑:李家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