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警务“新十条”
南京市公安局《关于深化社区警务工作的十条措施》的主要内容包括:
南京警方将进一步增加社区民警力量配备,力争在2014年底前,将社区民警配比提高至25%;
社区民警5年内不得调离本警务责任区,以确保警务工作的连贯性;
社区民警将不再参加离开本警务区的非警务活动,确保每周至少不少于30个小时的社区工作时间;
南京警方还将逐步建立起社区警务、巡逻防范、先期处置“三位一体”的勤务模式,要求社区民警带队巡逻、就地接处警、社区发案必到现场。
3月初,江苏省南京市公安局出台深化社区警务工作 《十条措施》。如今“新政”效果如何呢?3月26日,记者来到了位于南京“第一商圈”的鼓楼区华侨路慈悲社社区,亲身体验了新的社区警务措施给社区工作带来的变化——
时间的变化:
民警每周的社区工作时间能达到40个小时以上
3月26日8时50分,南京市公安局鼓楼分局华侨路派出所社区民警马兴贵和他的搭档孙朝平准时出现在了自己的“责任田”——慈悲社社区警务室里。
打开移动警务通,警员定位系统自动将社区民警的方位传送至华侨路派出所调度室。与此同时,当日工作重点、警情防范提示、接处警指令……智能调度系统将当日工作要求通过移动警务通传送过来,一天的忙碌工作开始了。
40岁出头的社区民警马兴贵已经在慈悲社社区工作了5年,他坦言,随着南京市公安局对社区警务工作的要求不断提升,自己和同事肩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但是,作为一个干了18年社区工作的老民警,他又觉得自己现在是赶上了一个好时候:社区民警“减负”了,自己和同事老孙可以全心全意投入社区工作了。而这要归功于南京市公安局3月初出台的深化社区警务工作《十条措施》。
根据《十条措施》,社区民警将不再承担刑事、治安案件侦破,大型活动安保等非社区警务工作,警务室就是他们的办公室,社区就是他们的服务区,除了参加派出所的例行会议,他们每周的社区工作时间甚至能达到40个小时以上,真正实现了警力的下沉。
对于社区民警工作时间的变化,老百姓的感受最为强烈:“马警官和孙警官现在天天在我们身边,就跟我们家里人一样,有什么问题,抬脚就能找到他们,也不用专门跑派出所了。”社区老居民张阿姨说。
接处警的变化:
警情在社区得到先期处置
与社区民警的办公地点一起前移的还有社区的警务服务工作。如今在社区警务室,居民不用走多远就可以开证明、办理犬证、查询户籍、咨询政策、报警求助。社区的很多警情在社区民警这里就得到了先期处置,而社区民警就地接处警也正是《十条措施》的要求之一。
采访中记者得知,马兴贵和孙朝平平均每个月接处警量在五六十起,其中大量是邻里纠纷、商业纠纷的调处。因此,新改造的社区警务室里设置了专门的调解室,让当事双方的问题在社区里就能得到解决。而对社区民警由于熟悉而产生的信任,也有利于矛盾的化解。
“在我们接到的大量警情里,邻里纠纷、群众求助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社区民警接处警,在第一时间解决群众需要的同时,也有力支援了派出所的其他警力,确保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其他社会面警情的处置和案件的侦破当中。”
硬件的变化:
科技配备“五脏俱全”
在确保警力沉入社区的同时,南京警方还努力盘活现有警力,增强社区民警配比。在慈悲社社区,除了配备2名社区民警,还有2名协管员和5名社区保安。即使是周末,警务室也有民警值班。
除了警务人员的配备,《十条措施》也给社区警务室的标准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慈悲社社区警务室,记者看到30平方米的警务室划分为接待区、调解区、监控区等不同的功能区。警务室虽小,科技配备却是“五脏俱全”:警务室外的LED屏上,滚动播放着社区治安晴雨表和防范注意事项;监控室里的大屏幕上,小区各主要路口的画面实时传送过来,治安状况一目了然;人手一台的小小执法取证仪,更是社区民警执法取证的“利器”。
据了解,今年年底前南京警方还将完成70%以上警务室的标准化建设,让社区警务改革的成果最大程度惠及广大市民群众。(记者 许 政 通讯员 仇蓓蓓)
·[视频]河南:加强社区警务建设 把服务送到家
·东营青华社区警务室:百姓身边的“警察总管”
·湖南怀化推行“一包五化”社区警务模式
·社区警务的核心在于“全民共舞”
·四川绵阳:打造“四个平台”推进社区警务
·山西榆社“六勤”工作法推进社区警务开展
·山西榆社“六勤”工作法推进社区警务开展
·山西晋城城区强化社区警务管理
·云南“玉溪社区警务网”正式启动
·提升软实力 激活源动力重庆南岸分局积极推进社区警务机制建设
·[视频]王怀芬:社区警务战线上的"一抹红"
·新疆:深入推进实施农村(社区)警务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