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测试培训场景
法医与痕迹人员勘查现场
遇到有争议的技术鉴定案件,不用带着各类材料到处跑,进入文证审查系统,疑难鉴定上报一“键”搞定;“文山会海”成为过去,高清视频会议、网上办公节约人力物力;在司法鉴定实验室中,发现蛛丝马迹锁定犯罪嫌疑人,伸张正义;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已全国联网……这是科技的力量,更是辽宁省检察人创造的神奇。
技术参与办案是重要一环
鉴定结果的定分止争效应
技术是为了应用,技术协助、参与办案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这其中需要提到的是“司法鉴定实验室”。
2011年4月,大连市人民检察院司法鉴定中心的法医、文检两个实验室,顺利通过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英文缩写为CNAS)专家组的现场评审,成为大连市首家通过国家认可的司法鉴定实验室。运用专业技术突破难题、辅助检察办案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发生。
在大连市某汽车城二手车交易市场,王平、王林与孙众(三人均为化名)因为琐事发生口角,孙众受伤住院。经鉴定,孙众第一腰椎压缩性骨折,第五腰椎滑脱,损伤程度属轻伤,王平涉嫌故意伤害罪被批捕,王林取保候审。检察院收到起诉书后,检察技术人员调取了孙众受伤时的病志和核磁共振片。经过仔细观察,检察技术人员发现,孙众第一腰椎上的骨折边缘平滑,且有增生,而新伤边缘应该锐利;同时,第五腰椎滑脱处骨密度增大,而新伤不可能有骨密度的改变。最终得出的结论是:第一腰椎为陈旧性压缩性骨折,第五腰椎的滑脱是先天性改变,在发育期就已经形成了。面对检察院出具的缜密有力的鉴定,孙众低下了头:“检察院的伤情鉴定让我心服口服,其实我的腰并没有大碍,只是当时我觉得咽不下这口气,才出此下策。”而后,王平、王林被立即无罪释放。
大连市检察院的技术人员还讲了另外一个故事,在笔迹检验中,公认的三大鉴定难题之一就是笔画简单的少量字,这时往往需要通过检察技术人员的经验、技巧并借助仪器设备去判断。一次,大连市检察院侦办了一起案件,犯罪嫌疑人将涉案的购物卡送给多个人,证据只是几张购物小票上“王力”的签名,但是嫌疑人里根本没有叫王力的人。“王力”笔画简单,字迹潦草,字数又如此之少,检验难度相当高。检察技术人员让嫌疑人分别书写多个“王力”,发现一个叫刘佳(化名)的人书写速度较慢,笔画生涩呆板,有伪装降低书写水平的痕迹。检察技术人员又让刘佳书写了可能出现“王”和“力”字的材料,发现其书写流畅自然,怀疑的焦点聚集在刘佳身上。然而“王力”两个字很多人的写法都比较一致,检察技术人员又借助三维立体显微镜,准确测量字迹起、运、收笔等关键点的深度、宽度,确定购物小票上的签名和刘佳的书写一致。当鉴定结果以及判断的根据摆在刘佳面前时,刘佳不得不对自己的罪行全部供认。
目前,我省检察技术部门共设立15个鉴定机构,能独立开展3个或以上鉴定项目的鉴定机构达到11个,利用信息系统对鉴定人进行管理的鉴定机构有9个。其中,省检察院检察技术处在2009年成为首家通过认可的省级院司法鉴定实验室,丹东、大连市检察院的司法鉴定实验室也相继通过认可。
在司法鉴定领域,电子证据、心理测试、司法会计、文件检验、法医鉴定等是主要鉴定项目。“比如电脑中删掉一些涉案资料,我们会恢复过来,这就是电子证据。”省检察院检察技术处处长王明彪介绍,“未来我们可以更好地应用技术解决问题,比如在涉嫌交通肇事的案件中,在出庭公诉时,用三维技术重现车祸现场,比用语言描述要生动得多。技术并不生硬,是为我们服务的。”而在一些有争议的案件中,科学权威的鉴定结果往往能达到定分止争的效果。省检察院制定了《辽宁省检察机关重大、突发和疑难案件鉴定制度》,对于监管场所非正常死亡、涉案金额巨大等案件在委托受理、层报、鉴定、应对网络舆情及如何与其他部门协调配合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从制度上保证了此类案件的鉴定程序和鉴定质量,也避免了不必要的社会矛盾。
科学技术的应用几乎涵盖了执法办案的各个方面。其中,在社会上“知名度”较高的当是“行贿档案查询”。鞍山市立山区人民检察院做这项工作比较早,2006年就开始在辖区内重点工程项目中开展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工作,从而更好地预防职务犯罪。“在查询中,立山区检察院详细审核投标人提供的资格证明材料,发现有的加盖不符合规定的公章,有的用别的公司资质来申请行贿查询,有的甚至有陪标嫌疑。”立山区检察院的李冰介绍,把审查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可能发生的问题,及时反映给发标单位,以保证招投标过程公开、公平、公正、合法、顺利进行,维护发标单位的权益。6年中,立山区检察院共进行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千余次,在检察院的监督下,评标委员会共取消50余家企业的入围资格,将12个有串标、围标、陪标嫌疑的工程项目确认为废标。去年,省检察院还组织开展了全省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信息补录工作,并对全省补录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互查,取得明显成果。目前,我省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共录入贿赂犯罪(行为)案件信息3616条,为进一步做好查询管理和犯罪趋势分析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参与其他执法办案工作方面,比如在职务犯罪侦查工作中,全省各级检察院在职务犯罪侦查工作中均严格落实“审录分离”的原则,保障办案规范,全部16个市(分)院和125个基层院均可实现讯问职务犯罪案件嫌疑人全程、全部、全面录音录像。侦查监督部门办理职务犯罪案件审查逮捕上提一级案件中,可以使用视频系统提审犯罪嫌疑人。公诉部门在办理社会关注度高、社会影响力大的案件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示证,取得良好庭审效果。监所检察部门依托检察技术部门,可对保外就医人员的病残鉴定和病历资料进行审查,驻所检察室则应用了检察监控系统,可实时监督监区情况,预防并及时发现违法行为,独立调取并保存监控录像,更为有效地开展监督工作等。
“幕后英雄”的传说
坚守正义才能对得起检徽
近年来,我省各级检察院不断加强检察技术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创造条件恢复或新设检察技术部门,同时大力引进专业技术人员,检察技术和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数量有了较大增加。2012年,大连、阜新、辽阳、铁岭等地的10个基层院重新设立了技术科。
目前,全省从事检察技术工作的有390多人,对从事这项工作的人无论从智力还是才德方面都有不低的要求,所以想在这支队伍中“凑数”的人是不太可能成功的。这支精炼的队伍里的人,因为工作的特殊性,绝大多数甘做“幕后英雄”,在大众面前他们没有影像,不提功绩,业界里却一直流传着他们的故事。
杨洪波就是他们中的一员,他2000年从中国医科大学法医学系毕业,做法医已经13年了,对于办过的那些重大案件,他不愿意多说,只想以一个普通法医的角色说说他的工作生活。杨洪波这些年针对基层案件多但技术机构和人员匮乏的情况,长年坚持为基层办案提供技术支撑,脚步覆盖了凌源、绥中、新宾、宽甸等我省偏远县区。几年来,共参与完成文证审查案件达1000余件。作为一名法医,少不了与尸体打交道,解剖寻求真实的死因是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因为专业解剖室的要求很高,也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资质认证,大多检察院都无法配备,所以我们检察系统的法医在解剖时都是因地制宜。”杨洪波所谓的“因地制宜”大多发生在殡仪馆里。“一般我们外出办案的条件比较简陋,大多在殡仪馆的某一个房间里,找个角落准备妥当就开始进行。”杨洪波春节前去义县进行一次解剖,当时殡仪馆里没有水、没有电,也没有暖气,薄薄的一扇玻璃门根本挡不住外面零下20多摄氏度的寒冷,在殡仪馆里穿羽绒服都被冻得牙齿打架,而杨洪波却需要穿着单薄的毛衫外加一件解剖服工作,尽管戴着两层胶皮手套,但他的手没多久就被冻得又麻又疼,可是他只是稍缓一缓就继续工作。
解剖顺利的话要2-3个小时,如果遇到涉枪案件,弹头射入人体需要找到的话,花费的时间就长得多了,因为弹头射进人体后,在体内的走向会发生改变,所以处理这样的案件经常是赶不上饭点的。有一次,刚做完解剖工作的杨洪波因为要赶火车顾不上吃饭,后来和同事坐在候车室买泡面吃,陪伴他们的是解剖工具和已提取的一些死者脏器。对于他来说,这种工作环境他已经很适应了,“大家都是这么做的,也不觉得辛苦。”杨洪波说。很多时候因为条件有限,解剖时尸体是被放在带轮子的推车上的,很不方便,有时候挺希望有个解剖台,这样工作起来会更顺手。
解剖时,家属需要现场见证,所以杨洪波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用专业客观的科学讲解打消家属的不信任。“一些家属不接受死者是疾病致死,对司法部门的公信力也怀疑,也出现过不尊重我们法医的言行,但是平心而论,谁家有人去世都会情绪激动,我们对他们进行简单的科普,解释他们怀疑的‘外伤’不是外伤,而是死后出现的尸斑等正常尸体现象。做这行就是要用事实体现公正,所以都会不厌其烦地解释给家属听。”杨洪波说,以前刚入行时,他认为写好鉴定文书就是完成了工作,现在他更希望能兼顾社会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化解矛盾。
大连市人民检察院心理测试研究室主任靳跃则是“全才”型专家,他是全国检察系统屈指可数的司法精神病鉴定人,以及国家认可委授权的法医授权签字人,近年来则在心理测试、测谎和犯罪心理信息分析测试方面多有建树。靳跃在对一涉嫌挪用公款案件的当事人进行心理测试时,认为其中有两张借条的真伪是定案的关键。由于两证人均对借据予以证实,此案一时难以定性。在对两证人和犯罪嫌疑人进行了测试证实为说谎后,经过数小时的心理较量,其心理防线被彻底攻破,承认两张借条是与两“证人”共同伪造的,使这起案件顺利得以突破。“坚守正义才能对得起检徽,坚持真理才能对得起良心。”靳跃的话不多,但每个字都掷地有声。
为了能培养更多、更优质的人才,去年,省院和各基层院以集中培训、组织外出学习、开展岗位技能练兵等形式,组织各种专题技术培训和实验室认可知识培训共70余次。举办了全省检察机关心理测试技术培训班,组织全省检察技术人员参加了全国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第八届全国文件检验学术交流会等,使检察技术人员及时掌握新知识、新方法,有效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全省检察技术和信息化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智力基础和丰富的人才储备。
“知识一天不学就落后,一段时间不学就out(淘汰)。”省检察院检察技术处处长王明彪风趣地说,“如果做不了顶尖人才,就要和顶尖人才成为好朋友,借用他人的智慧。”探索新的技术领域,不断追求创新,是我省检察技术发展的原动力。
曾经有人说,“科技强检是检察机关顺应新技术变革,以科学技术推动检察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检察工作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件大事”,我省检察机关正以昂扬的风采跨越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