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中,全国人代会已陪伴我们走过了近六十载春秋。
其间,它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百废待兴;走过了“文革”前后的黯淡蹉跎;经历着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政治经济及百姓生活的日新月异,对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发展的关键阶段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几度时代变迁,全国人代会,不仅成为每年共商国是的盛会,更成为传播民主精神、培育民主意识、创新民主方式的“实践阵地”。它将抽象的民主概念具体化、生动化,向公众呈现出中国民主最精彩的一面,堪称中国民主的一张名片。
对于正处于国力快速增强、国际地位迅速攀升的中国来说,随着民主的气氛日渐浓厚,全国人代会也为世界观察、探究“中国道路”和“中国特色”打开一扇窗,向世人展现着中国在历经国际风云变幻所表现出的睿智与淡定,以及对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形式的自信和坚守。
让我们一起回归原点,回顾全国人代会发展沿革的轨迹,追寻那些会议背后的历史故事和瞬间,共同触摸和感悟中国民主的真正内涵。
新中国成立前夕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着很深的渊源,由这次会议诞生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下简称共同纲领)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1948年4月30日,中国共产党发布了《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开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这一号召立即得到了民革、民盟、民建等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海外华侨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热烈响应,不久,他们纷纷从四面八方奔赴解放区,与共产党共商建国大计,筹备新政协会议。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孙起孟是民建中央的重要发起人之一,据回忆,当年他和章乃器、施复亮代表民建由香港赴解放区,参加了新政协筹备工作。1949年9月21日,孙起孟与其他661名代表及75位特邀人士共同见证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庄严开幕,地点是在北平中南海的怀仁堂。
那天,毛泽东同志在轰鸣的礼炮声中向世界庄严宣告,“占人类总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在场的每个人都激动万分,不少人眼里含着热泪。这情景深深地印在孙起孟的脑海里。
会议历时8天,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制定了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并赋予其行使国家权力的职能。
“这次会议的职权可以说极大而且很特殊。”全国人大常委会前副秘书长刘政曾撰文称,它代行了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为人民代表大会的建立,准备了条件,积累了经验。
有专家曾对此如此评价道,如果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比作一场战役的话,那么1949年9月召开的人民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则完成了战役的方针、原则、战略部署的制定工作。
根据共同纲领的规定,召开人民代表大会需要三个条件:即军事行动完全结束、土地改革彻底实现和各届人民已有充分组织的地方。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闭会后,经过新中国成立之初三年的努力,全国范围内取得了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三反”、“五反”等重大斗争的胜利,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
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张维炜)
·吴邦国提出,要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做好人大工作,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好完善好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个根本政治制度
·什么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简介
·9月1日: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举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实践中活力四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