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长安观点

促进农民工社会参与,共享城市春天

2013-03-25 09:56:19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检察日报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在那时光里。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同一首歌,城市白领和农民工的感触也许截然不同。

    据3月24日《新京报》报道,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与工众网联合发布的报告(下称报告)称,受访的近六成农民工自我认定社会地位为底层,超八成表示对未来有信心,而逾半数常有负面情绪。

    学者王俊秀分析,“收入”并不是影响农民工群体幸福感的因素,而是“接纳”、“认同”、“尊重”等社会性需求影响了农民工对城市的归属感和心理情绪。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指出,人类的需求是由低到高分层次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也就是说,由于封闭性的户籍、教育、社会保障等制度,农民工群体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无法在城市得到实现,进而引发负面情绪。

    当然,我们无需盲目悲观与苛责,报告中同样指出超八成农民工对未来有信心。信心何来?笔者想来应从政府的改革中来。实现农民工社会保险异地转移,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严惩恶意欠薪等侵害农民工权益现象,政府和社会为了解决农民工生存需求所付出的诚意和努力,有目共睹。然而,仅仅做到这些还远远不够。

    “逾半数常有负面情绪”提醒我们,农民工的信心是对未来的,而负面情绪则是对当下的。如何能减少农民工负面情绪,建立各群体和谐共处的城市生存圈?笔者认为至少应包括两重努力:

    从制度层面而言,不仅要让城市的公共服务覆盖农民工,而且要实现对所有群体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孔子云,不患寡而患不均。真正刺痛自尊的不是微薄收入,而是不能一视同仁的政策“歧视”与“施舍”。未来的公共服务政策与立法,更多关注的应是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平等保护,消除农民工的自卑与彷徨,让更多农民工树立对未来城市“保障平等”、“机会平等”的信心。

    从社会层面而言,不仅要让农民工成为公共生活和公共决策的关注对象,而且要让农民成为公共生活和公共决策的参与者。报告中称,农民工孤独、寂寞、无聊的情绪感受超过50%,期待被城市接纳、认可是他们的社会性需求。今年全国两会上,农民工代表人数较上一届大为增加,这传达出农民工的政治参与度显著提升的积极信号。然而就城市社会生活而言,普通农民工群体的社会参与仍有待继续加强。

    城市的春天已经来临,乘着全国两会的春风,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农民工社会参与度,让农民工共享城市春光,这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以绕开的城镇化难题。期待决策者与立法者共同努力,在平等理念指引下,开出祛除农民工负面情绪、激发信心与正能量的城市社会药方。(张伯晋)

[责任编辑:刘琳]
相关报道

·成都农民工甘肃遭欠薪家乡派出法律援助小组
·河南省许昌县司法局给农民工维权“支招”
·[视频]贵州:南明区开辟农民工法律援助“绿色通道”
·陕西重拳打击拖欠农民工工资犯罪
·31名农民工代表传递全国2.6亿兄弟姐妹心声
·山东文登县为农民工开设露天消防课堂

·山东文登县为农民工开设露天消防课堂
·四川都江堰:免费法律援助牵手农民工
·掂掂农民工代表建议的分量
·31位代表,身后是2.6亿农民工
·"我代表农民工"——“最美洗脚妹”刘丽的三条建议
·辽宁铁岭铁南公安分局为农民工讨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