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奶粉限购新规再次将国产奶粉质量问题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国产婴幼儿配方奶粉质量到底怎么样?如何才能重塑消费信心?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刘美菊说,2012年共进行了11次抽检,结果表明市场主流品牌婴幼儿配方奶粉,质量都没有问题,“百分之百合格,消费者尽可放心食用。希望社会能用发展的眼光重新看待国产奶粉质量”(3月22日《人民日报》)。
这样的抽检结果固然很漂亮,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打消消费者从一次次事件中长年积累下来的疑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国内奶粉业的寒冬并非来自于国外洋品牌的竞争,而是来自于国内奶粉业自身的沉疴宿疾。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对于国产奶粉而言,集中几次抽检,完成一个集体亮相,就像是一次“立此存照”,也像是给一个病魔缠身的人匆匆忙忙贴上了几块通用的膏药。
此时,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扮演的角色有点像公关大师,先用数据给公众洗脑,然后再煽起公众的民族情怀。也有点像神医喜来乐,不管什么病,先给你来个精神安慰,然后再用点小偏方,保证你现在不疼了,最后,在一番赞誉声中带领国内奶粉业完成一个华丽的转身。这样的创意虽好,但转过身去之后,谁能保证身上穿的不是一件“皇帝的新衣”呢?
这并不是怀疑这个抽检结果,也不是给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泼冷水。其实,类似这样的抽检已有很多次,而且每一次的结果都很阳光、都很漂亮,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做大哥”已经好多年,而且雄心壮志也不是第一次表露。然而,该发生的事件还是不止一次地发生了,一次次的检测结果都无一不成为一个个无聊的点缀。但事发前,那些检测结果曾经也很阳光、很漂亮。“阳光总在风雨后”,在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的大旗下,似乎改为“风雨总在阳光后”更贴切一些。“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这样变幻莫测的结果,消费者怎能消化得了?又怎能打消消费者的疑虑呢?
重塑消费信心,不在于几次大张旗鼓地抽检,也不在于打几个漂亮数据的歼灭战,而在于,于无声处听惊雷,此时无声胜有声。“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只要国内乳制品业认真反思,找到问题根源所在,并在思想上树立长久的可持续发展的品牌意识;同时行业协会尽职尽责地管理,将各种抽检常态化地落实下去,将疾风暴雨式的管理方式变为打持久战的方式,重塑消费信心自然就会水到渠成。腔调高,不如质量高;说得好,不如做得好。过于强调一时的抽检结果,只会让人觉得这又是一次“立此存照”。
马进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