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专题

像钉子一样植根于日夜牵挂的监管岗位

2013-03-22 08:26:45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公安报 

    虽然领导再三嘱咐,让他在家好好养病,他却始终放心不下看守所里的在押人员,一大早又往看守所赶去。“越到逢年过节,在押人员的情绪就越容易不稳定,也更需要咱们的关心和安慰。”他不止一次这样说。

    往年,他都主动承担春节期间值班的任务,今年所里强制他休息,他却一大早又往所里赶去,全然没听到身后妻子追出来的脚步声。然而,这次他却再也没能回来。2月6日,连续忙碌近4个小时后突发脑溢血和脑栓塞,他倒在了工作岗位上。3天的全力抢救,仍没能挽回他年仅43岁的生命。这匆匆离开的背影,竟成了永别!

    他,就是贵州省安顺市第二看守所民警王维根。

    “在岗一分钟,安全六十秒”

    了解王维根的人都知道,他最有“理由”休息:“胆囊已切除,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痛风、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

    2012年,王维根的体检单上,一连串非正常指标再次出现。单位领导几次建议他离岗治疗,可他依旧每天早早到岗。

    “王维根是颗‘螺丝钉’,无论在哪儿,他都拼尽全力工作,从不讲自己的困难。”安顺市公安局监管支队副支队长兼安顺市第二看守所所长鲍安华告诉记者。

    2007年,王维根调入安顺市第二看守所工作,最初担任两个监室的管教工作。“在岗一分钟,安全六十秒”,不仅写在他的办公室的墙壁上,更铭刻在他的心中。

    监室外那道300多米的长廊,他每隔20分钟就要来回巡视一次,深夜也不例外。

    2012年,王维根开始负责提押提讯、在押人员就医等工作,并且负责接送同事上下班。

    提押提讯,看似简单,其实非常考验民警的心智和定力。“每个在押人员每天的心态、情绪都不一样,民警要时刻警惕,避免其发生自杀自残的行为,同时还要保证两名驻所女医生的人身安全。”安顺市第二看守所副所长周忠明告诉记者,仅仅是提押提讯这一项工作,王维根每天就要来回行走至少5公里。

    “老王是用自己的健康换回了在押人员的健康。”作为看守所从安顺市中医院聘请的驻所医生,张敏最清楚王维根是怎样硬扛着自己的病痛。

    去年10月的一天,王维根少有地暂停了忙碌,坐在医务室门口。“他的脸色很差,只跟我说‘眼睛很胀’,我赶紧给他量血压,他的血压竟然是180/220毫米汞柱!”这把张敏吓坏了,王维根必须马上输液降压。“可是后面还要提押很多人。”王维根笑笑说,“没事,我含颗药就好了。”

    “监管民警压力巨大,长期加班加点,大多数人处于严重的 ‘亚健康’状态,却没有时间充分休息。”安顺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局局长周云心痛地告诉记者。

    “在我心里,他就是我的父亲”

    在一本字帖上,23岁的在押人员李某一笔一画地用心临摹着。

    19岁那年,李某因抢劫和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无期徒刑。

    “那时候,我觉得我这辈子已经完了。”初到看守所,李某自暴自弃。他常在监室里与人打架,还喜欢在深更半夜谎称自己肚子疼,其实就为了走出监室一会儿。他的恶作剧,让负责提押和医务保护的王维根常常整夜得不到休息。

    一次,李某的家人送来一些日用品。在他签字时,负责提押的王维根认真地看了几眼他写的字。第二天,一本崭新的字帖放到了他的面前。“看你写字太差,给你买了本字帖。这么年轻,要好好学习知识,努力争取机会,将来还要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握着这本字帖,李某愣了半天。

    “王警官没有放弃我。”深夜,监室里的人都在熟睡,只有李某睡意全无。他把枕头下的字帖拿出来摸了又摸,倔强的他第一次流下眼泪。从那天起,李某像变了一个人,再也没有打架滋事。没事时,他就埋着头一笔一画写字。

    半个月,李某就把第一本字帖写完了,他兴高采烈拿去给王维根看。王维根很仔细地看了半天,拍拍他说,“写得有进步,还要继续努力啊!”

    一天,李某在监室里突发急性胆囊炎,疼痛、呕吐把他折腾得浑身无力。“到了监所门口,我连自己上车的力气都没有了,是王警官把我抱到车上。”昏沉中,李某还记得王维根着急的神情。

    由于病情较重,李某在医务室里治疗了十几天。“每次输液要6个多小时,王警官就一直守在我身边。他问我肚子饿不饿,想不想上厕所。有一次我睡觉醒来,看到他坐在床边,正给我削苹果。在我心里,他就是我的父亲。”李某含泪告诉记者。

    “如果有机会,我很想去王警官的坟前好好烧一炷香。”李某说,还有另一件重要的事,就是把已经练完的三本字帖,都带去给他看一看。一个不折不扣的热心肠

    1996年,王维根和同学吴建敏喜结连理。2005年,吴建敏下岗了。为了让丈夫安心工作,吴建敏放弃外出打工的计划,留在家中照顾老人和孩子。

    “我是后来才慢慢理解他的。”吴建敏说,通过看守所每年召开的家属座谈会、家属活动等,她开始与其他民警家属沟通交流,才真正开始了解王维根的工作,对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包容。

    在儿子的心目中,爸爸是个能抓坏人的英雄好汉。即将满13岁的小志浩正在上初中,他最喜欢的是英语,最头疼的是语文。不过,虽然不喜欢语文,但当老师布置了命题作文《我的爸爸》时,他还是写得非常用心。

    “我的爸爸是一个善良的人,他很有爱心,经常去帮助不认识的人。他在家的时间很少,但是一有机会,他就会‘念’我。”志浩告诉记者,每当自己睡得晚,或者学习不认真时,爸爸就会絮絮叨叨地批评他,这也就是他所写的“念”。

    对家人,王维根有许多歉疚。但对朋友、对同事,甚至对那些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他却是个不折不扣的热心肠。

    已经退休的看守所民警贺成勇至今难忘王维根带给他的感动。汶川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他与王维根在街头遇到了一个募捐点。看守所刚刚组织过集体捐款,贺成勇就象征性地捐了些,王维根却毫不犹豫地把身上带着的1200元钱全部捐给了灾区。

    “那时候,我们每个月的工资才2000元出头。维根一个人的工资,再加上他母亲微薄的退休金,要养活孩子,还要给老人治病,很艰难。可他说,灾区的群众更苦、更难。”想到这些,贺成勇就对王维根充满敬意,也更加难过。

    对于东屯派出所所长冯飞来说,王维根就是一个改变自己命运的恩人,是在他最困难的时候伸手相助的兄长。

    1996年,在派出所工作不久的冯飞想参加自学考试。然而,600多元的报名费让他很发愁。“我是从农村出来的,家里很困难。600元钱,对我来说是一笔巨款啊!”

    正在犯难的时刻,王维根悄悄给冯飞垫付了这笔费用,并为冯飞报了名。

    王维根去世的当天,冯飞一路赶到他的灵堂。“我永远忘不了王哥帮我交报名费后说的话,他说,‘小子,这是大事,别错过机会’……”说到这里,冯飞已经哽咽。

    “老王在派出所工作时,常到村里来,家家户户都喜欢他,他来了,跟我们念叨念叨外面的事情!”村民罗仁朋告诉记者。

    在安顺的许多村寨,都能看到高大挺拔的香樟树。当地的一位朋友告诉记者,这种树扎根极深,生命力顽强,且能驱虫、耐涝,自古以来就被百姓们誉为“守护神”。

    而王维根,不正是那守护着安顺人民的香樟树中的一棵吗?

[责任编辑:闫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