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社会管理,保证社会正常有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青海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以服务广大基层群众为目标,紧紧围绕“和”字探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新思维、新做法,探索建立了一套科学、高效、有序、惠民的社会管理工作新机制,初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三种类型、四个层级”的社会管理新模式,取得良好社会效果。去年,青海省又启动社会管理创新年活动,使社会治安环境进一步好转。
通过深入扎实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全省各族群众的安全感有了极大提升,连续3年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省。
一
天下和,民心安。
560多万人口,既有城市、乡镇,也有农村、牧区。而且,现阶段社会变革广泛深刻,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诉求多样化、各类矛盾和社会管理问题增多……较其他省份来说,青海省社会管理任务重,挑战大。
可喜的是,近年来省委、省政府一直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纳入全省工作大局,作为维护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工程、基础工程和民生工程来抓。
今年青海省“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体制机制,注重源头防治,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下,青海省坚持把创新体制机制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首要工作和重要动力。
2011年1月,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了社会管理创新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对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现路径提出了具体要求。
青海省把社会管理创新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用具体的项目来支撑社会管理创新有序推进。
省综治委提出“深入抓点、集中促片、以点带面、推动全局”的试点工作思路,确定了9个省级综合试点地区和25个州级综合试点地区,通过试点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总结经验、及时推广。去年8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强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着力整合各方信息资源,用信息快捷、方便来推进社会管理信息化建设。这在全国也是首家。
二
或许你已经受益于社会管理创新了。
无论你住在城市,还是在县城,如果办理社保等事务,肯定首先会到社会办事服务大厅,通过“一站式”服务,跑路少、多办事。
在城镇社会管理方面,青海省已初步形成以市、区行政事务中心“一站式”服务,镇、办综合服务大厅,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三种类型、四个层级”的社会管理模式。这些模式秉持“群众是根、服务是本”“服务体现政府在群众中的口碑”“最好的服务就是最好的管理、最好的理念就是最好的创新”等理念,从“管理为主”向“服务为主”转变,寓管理于服务中,以务实管用的组织体系、工作体系和机制,保障社会管理服务的有效运行。
一栋大楼里,设有116个服务窗口,集中受理、办理全市33个部门的289项行政审批及社会服务事项。办事窗口前,工作人员的热情笑脸和办事群众的满意笑容组成了一幅温馨的画面。这是记者在格尔木市政府行政服务中心里看到的场面。
通过建设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综合管理服务平台,这里实现了行政服务审批从申请、受理办件审批、核准、办结、缴费领证、查询投诉到评议全过程的信息化操作,做到了一站式服务、一号制管理、一单式收费、一站式领证、一次性告知、一窗式受理。
海东地区自去年推行社会管理综合治理试点以来,各试点县从基层基础性工作抓起,有效整合乡镇综治、信访、司法、派出所、法庭等工作资源和工作力量,推行了“统一受理+全程服务+全程代理”“三合一”服务模式,建立集政务大厅和服务大厅“两厅合一”的便民服务中心,把分散在各个部门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事项集中起来,纳入便民服务中心,一站式受理、一站式服务、一揽子解决。
虽然各地服务大厅名称不同,但都实现着为民服务的目的。从以前的管理部门,到现在的服务部门,这种变化不仅是名称,而是透露着政府为民服务理念的转变。
三
管理从社区破题,服务在社区落地,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强化新社区服务功能,建立社区服务网络体系,是青海省加强新社区社会管理的重要着力点。
西宁市城东区富强巷社区共有居民3138户11541人。人员多,情况复杂,如何更好地管理好、服务好社区居民?经过深思熟虑,社区率先在青海省探索建立“网格化管理、心连心服务”工作新模式,实现了社区工作从“一个平台”向“一张网络”的转变,形成了“上面千条线”汇聚到“基层一张网”的工作新格局,成为青海省启动“网格化管理,心连心服务”工作最早、成效较好的社区之一。
网格化管理就是按照“纵向成线,横向成网”的结构要求,把社区管辖区域分为若干网格,实行“一格多员”(管理员、协管员、督导员、警员等)的责任捆绑管理模式,网格服务工作人员必须“下沉”到网格中,负责对每一个院落的联系,并发动社区群众参与社情民意、院落居民自治等方面的工作,做到了社会管理服务全覆盖,形成“网中有格,按格定岗,人在格上,事在网中”的责任片区包干负责制,为群众提供全面的服务。
格尔木将全市划分213个网格,实行网格、社区、街道、工行委、市级负责制,整合综治专干、单位内保力量、劳动保障、民政、司法等部门900余人参与到网格管理工作中,并建立市、区(街道)、社区信息化工作平台,实现人进户、户进房、房进网格、网格信息进平台的精细化掌控。
玉树藏族自治州根据灾后重建实际,积极探索应急状态下的社会管理模式,推动社会管理服务由临时性、应急性、过渡性向网格化、规范化、常态化转变。
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大武镇团结路南社区推行网格化管理后,社区被分成四大网格、26个子网格,每个网格都配备有信息员、管理员、调解员。只要是居住在这个网格内的居民,都可以直找到网格管理员寻求帮助。自推行网格化管理以来,社区的工作由以前的被动服务变为上门主动服务,大大方便了居民群众,也提高了社区服务质量。
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实施网格化管理后,居民们感受最深的就是生活变了。“小区管理员会定期来我家,教我们居家理财的知识,手把手教我们如何使用电器、怎样做饭更有营养,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生活的质量。”泉吉乡牧民才保一搬到新家就体味到过去没有的服务。在自愿、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刚察县的每个小区都组建了治安联防、环境卫生监督、矛盾纠纷调解等服务组织,推进社情民意收集、信息简报反馈、卫生督导检查、矛盾纠纷调处、维护社会稳定等各项工作并轨运行,逐步形成定居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新机制。
不少社区干部深有感触地说,过去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很多工作难以落实。现在通过网格化管理,形成上面千条线、下面一张网,千针万线连起千家万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管理体系,使社会管理的组织效能、运行效率和社会效益都得到了提高。
正如富强巷社区主任鹿红英所说,以前社区工作人员精力有限,许多事情管不过来,居民反映有些问题没能得到及时解决。实行网格化管理后,能及时发现问题,而且能及时解决问题。社会管理和服务都落实在了网格,小到社区环境卫生、居民矛盾化解,大到社区党建,社会治安维护等,都做到了“凡事不出网格”。
四
在创新社会管理中,省委、省政府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干部要主动融入群众“接地气”,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增加社会管理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省人民检察院和省司法厅联合出台了《青海省“检调对接”工作实施办法(试行)》,进一步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省高级人民法院要求全省各级法院要实现和追求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最大化。在这种精神指导下,西宁市中级人民法院为减少执行压力,从根本解决当事人的诉求,他们做到,案件一到立案环节,把事实清楚、法律关系明确、当事人争议不大的案件在进入审判程序之前,将其分离出来进行立案调解,迅即处理。2011年以来,西宁法院在整体收案数上升的趋势下,执行收案数却连续两年下降。
在海北藏族自治州,从祁连山下走到青海湖边,走进每个社区,都有一间“调解室”。这间调解室已成为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人民调解共同的“办公室”,是海北州构建“大调解”体系的重要载体之一。海北州在全省率先实施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大调解工作机制。州县分别设立“三调联动”指导中心,乡镇设立矛盾纠纷排查调解中心,探索多样化的调解方式和手段。
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建立的治安维稳形势月分析研判制度,通过每月分析、研判和排查影响本地区社会稳定的突出矛盾和社会隐患,各级党委、政府对于本级能够解决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解决不了的及时上报,这样的方式将很多社会隐患处理在了萌芽之中。
……
在青海省许多社区,都建立通过开通“民情热线”,发放“服务联系卡”,召开民情分析会,记录“民情日志”,悬挂“民情信箱”,设立“民情电子邮箱”和QQ群,全天候全方位收集民情社意。这些平台通过解决居民日常遇到的实际问题,及时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把各类矛盾的排查化解从过去的被动应对转变为互动式、常态式、入户式、社会参与式。
正如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党委书记牛得海所说:“在实践中我们逐步认识到,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质就是政府职能的转变,就是服务。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我们牢固树立最好的服务就是最好的管理这个理念,彻底转变干部工作作风,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下移工作重心,深入农村社区,掌握社情民意,了解群众所思所想,解决一些实实在在的困难问题。只有把群众的事办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社会才会和谐稳定。”(作者:辛勤)
·青海西宁市法院启动 “躬下身子、立起公信”主题司法实践活动
·青海开展网络淫秽色情信息专项治理“净网”行动
·青海海东地区检察院召开新闻发布会推进民事行政检察工作
·青海四方面推进全省公安工作
·[视频]青海玉树消防支队举行“消防知识走进校园”活动
·青海海西开展“公正司法为人民”集中宣传活动
·青海海西开展“公正司法为人民”集中宣传活动
·青海司法厅举行“感受司法公正”开放日活动
·青海黄南州交警支队“守护平安团圆路”活动有声有色
·青海格尔木交警大队扎实开展新学期开学前“平安护学”工作
·青海:“公正司法为人民” 警营开放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