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紫砂名都江苏宜兴,有句俗话说“一方紫砂要历经淬砺才能成器”,一个90后社区矫正人员回归社会的故事,让他家人亲朋在备受感动的同时,也对人性化的公正司法理念有了亲身体验。
“我的儿子现在懂事了,看着他做茶壶时的认真样儿,我真的放心了!”90后社区服刑人员丁某的母亲欣慰地说。或许是家庭教育不到位等问题,性格倔强的丁某就早早辍学混迹于社会,一次参与群体性殴打事件,让他深陷囹圄被判刑。“开始他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还对父亲心存怨言和不满。”宜兴市司法局社区矫正科刘海凤说,工作人员从加强家庭责任教育和社会认知教育入手,促使他认识到犯罪原因和自身存在的不足,特别是监督他与社会上的不良青年保持距离,隔断这些不利于矫正的社会关系。
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还考虑到丁某所在的丁蜀镇是陶瓷名镇,如果能学制壶不仅能养家糊口,还有利于他排除杂念,就引导他在入矫后不久向一位师傅学习。工作人员时刻保持着对他心理健康上的关注,终于,他制作的茶壶让一些店家看中,一把壶卖到了100多元,让他十分欣喜和自豪,对制壶手艺的兴趣日渐浓厚,也对未来的人生道路有了信心。
记者了解到,宜兴市在创新社区矫正社会管理上,从建立社区矫正工作基地,到建立起立足于“治心”的工作特色,逐步形成了教育、监管、服务、疏导“四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宜兴市司法局局长陈法荣认为,引入心理矫治技术,帮助服刑人员克服心理障碍,改变认知情绪和行为,完善人格,提高社会调适能力,使他们重新融入社会,是社区矫正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与环节,也是社区矫正成果的具体体现。
在对因感情纠纷而故意杀人未遂、被判处缓刑的范某的教育矫治中,鉴于他性格内向、脾气易暴的“病因”,工作人员采取开展心理咨询化解心理危机、鼓励结交多层次朋友建立社会良好关系、定期个别教育谈话树立生活信心、保护隐私建立良好社区关系等方式,范某目前不仅能遵守规定,积极参加集中教育和公益劳动,情绪也趋于平稳,还在一家企业找到工作。
“这个案例充分展示了立体式人性化帮扶体系的作用,既确保了司法公正,也切实拓展了社会化帮扶安置渠道,帮助社区矫正、刑满释放两类人员从政策、资金、法律法规上解决低保、社会救济及相关服务问题,预防和控制因贫致罪、因病致罪,从源头上消除特殊人群的安全隐患。”陈法荣表示。
据了解,自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宜兴市累计已接收社区矫正人员3184人,解除矫正2312人,连续4年实现重新犯罪零目标,还建立起江苏首家帮教中心和百家企业爱心帮教基地,实现了社区矫正工作和帮教安置中的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率零目标、治安处罚率零上升、教育监管工作零事故、刑释解教人员重新犯罪率零目标等“四零”目标,两类对象的教育合格率和技能培训、就业安置率分别达99%、100%,为打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提供了有力支撑。(记者丁国锋)
·海口在全省率先建立四个新调解平台社区矫正人员再犯罪率为零
·河南省拟设立社区矫正管理局
·社区矫正:沐浴在司法阳光下
·海南司法系统开展社区矫正开放日活动
·广东广州社区矫正人员再犯罪率仅千分一
·兵团二师:做好"两会"间社区矫正者稳控工作
·兵团二师:做好"两会"间社区矫正者稳控工作
·李钺锋:尽快制定社区矫正法
·浙江尖山司法所“三部曲”奏响社区矫正“花开”篇章
·法制记者探访社区矫正人员
·新湖司法所三措施加强社区矫正 确保全国“两会”期间安全稳定
·西安将设安置基地推进社区矫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