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橘黄色的新建三层楼房矗立在落日的余晖中,鲜亮的色调在辽宁锦州港港区内显得是那么的富有朝气,尽管北方初春的天气依然寒冷,但是楼前工地上的却是热火朝天…。这是3月20日笔者在辽宁公安边防总队锦州边防检查站监护中队新营房建筑工地上见到的一幕。
在工地上,我们见到了一个带着安全帽、灰头土脸正在指挥施工的中校,如果不是他那身迷彩服上十分显眼的警衔,看上去就和正在干活的民工差不多。该站政委郑玉军半开玩笑的说:这个“民工”就是我们站主抓基建工作的副站长佟艳石,监护中队营房开建以来,他一直泡在工地上,已经半年多了,营房建设情况都在他脑子里装着呢!就让他带着参观一下吧。
营房虽然没有正式竣工,但主体工程基本已经完成了。走进营房内,裹着砂石泥灰味道的潮气扑面而来,粗糙的水泥墙体按照正规化和官兵生活需要把三层小楼分割成了一个又一个库室。在一楼左侧一个可以容纳近50人的餐厅内细致地分出了食堂、主副食库、操作间等一系列库室,这种按照部队正规化建设的设计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佟艳石介绍说:营房施工以前,站党委广泛地征求了监护中队全体官兵的意见,并参考了部队正规化建设的所有要求,把能够想到的、能够用到、全部加入到营房设计之中。就拿一楼右侧的“接待室”来说吧,虽然仅是一个不大的房间,但是却能够解决官兵家属来队住宿问题。我们监护中队地处锦州市开发区,距离市内有半个多小时的车程,官兵家属来队探亲住宿始终是个大难题,站党委正式考虑到这一点,才把接待室列为营房建设的一部分。
在参观中,佟艳石和我们聊起了站党委坚决建设营房的初衷。这届党委班子组建之初,由于历史遗留原因,无论队伍建设还是官兵思想都承受着很大压力,站党委肩上更是扛着“打好翻身仗”的目标。为了扭转困境,实现既定目标,该站在内强素质的同时,加大的向地方党委政府汇报的工作力度。立足于地方经济发展大局的努力换来地方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2012年5月,一次性争取到地方党委政府400万元经费支持。“钱怎么花?”这个看似简单我问题却成了主导锦州边防检查站未来建设的大问题。
长期以来,车辆老化、公用车辆少一直是个困扰该站党委的难题,就连站长和政委都是共用一辆已经跑了4年的帕萨特,有的同志就提出更换站领导用车和公务车。佟艳石说,当时,这条建议一提出来当即就被郑玉军政委给否了。最后站党委一直将目光瞄准了锦州港区内陈旧老化的监护中队营房。
郑玉军说:“花钱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花不到正地方就会给全站官兵造成领导不干正事、中饱私囊的思想认识,就会与部队正风正气建设背道而驰,就会在队伍建设上触发一系列的问题。”
锦州边防检查站监护中队的老营房建于1989年,20年前还是一栋相当不错的营房,但是随着长期的海风和海边潮气侵蚀,营房外墙皮严重脱落,室内墙面发霉、斑驳破败,最重要的是由于监护中队勤务职能增加,营房已经不能满足部队建设需要。所以,该站党委铁定了主意要重建营房,为中队官兵打造一个实用舒适、配套设施齐全的“新家”的态度也是十分坚决的。说到这些时,佟艳石情绪是兴奋的。
打定了建房主意的站党委立即向辽宁边防总队党委进行了汇报,请求总队党委协助向公安部边防局进行营房建设立项汇报。增加“基建立项”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但是站党委这种“不换座驾抓基建”的精神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成效,并换来了上级领导机关的高度肯定和大力支持,公安部边防局以最快的速度为该站营房建设项目进行增补立项。
在总体面积1370多平方米的营房内,包括了荣誉室、文体活动室、网络学习室、视频会议室、图书阅览室、训练和警用器械室等与官兵生活、学习、训练紧密相连的库室在内的房间设置,进一步体现了站党委谋划在先、周密思考、面向战士的设计理念。
当佟艳石介绍室内“晾衣房”时,他向记者谈起了长期困扰中队官兵一个“老大难”。锦州港进出港货物主要以各种矿石粉和煤炭为主,不管春夏秋冬,只要有风,就会漫天灰尘,室外晾衣场根本没法使用,官兵们洗完的衣服,晾完之后满满一层灰,比洗之前还要脏,尽管后来站党委把室外晾衣场改成了封闭式,但是效果还是不好。营房设计之初,在征求官兵意见时,晾衣房的设计建议被摆在了首位。站长刘凤武当即表态:就算少建一个警官办公室也要为官兵们腾出一个晾衣房来。这个贴心的设计让全体官兵感受到了站党委关心战士、爱护战士的带兵理念。
郑玉军说:地方党委政府给的400万刚好满足营房的建设预算,这笔钱我们没浪费,是实实在在的用在了刀刃上。未来15年内,这座营房完全能适应和满足部队发展和锦州港经济建设的需要,建营房和带队伍一样,都得有长远规划。
(李玮 孙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