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苏省扬州市围绕“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坚持把治安管理工作放在党委政府的工作大局下统筹谋划,探索建立常态化社会治安管理联动新机制,收到明显成效。
政府主导管理,提升治安管理活力
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方面,扬州市政府把实施居住证制度作为民生工程,成立了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明确专门机构、编制、经费。同时,把流动人口信息社会化采集工作纳入城乡统筹发展规划,明确各县 (市、区)政府的主体职责,由市委督查室和发改委牵头,公安负责季度和年度考核。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用工企业、高校、建设工地共新安装流动人口信息社会化采集系统2856套,采集信息近20万条。
在防控体系建设方面,扬州市政府着力推进三级专职巡防辅警队伍建设,市级层面组建治安支队巡防大队;县(市、区)基本建成120人的巡防大队;乡镇 (街道)基本建立不少于30人的专职巡防中队。
扬州市政府还将整治市区养犬工作纳入各部门和各级政府的目标考核,并积极协调市编办、财政等部门,明确犬只留检所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保障此项工作有效开展;出台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工作规范、风险分级管理规范,明确有关部门职责任务,改变公安机关唱独角戏的状况,提升了安保工作规范化水平。
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门牌编制问题,扬州市政府专题研究,将门牌编制安装费用纳入年度财政预算,按年支付。在人口管理工作中,市政府解决了专项经费问题,开展人口信息系统升级改造、标准化二代证人像指纹采集室建设。
18个部门联动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
扬州市公安局牵头,协调11个市级行政执法部门,成立了治安行政刑事执法协作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治安类刑事案件侦办联动机制,建立双向互通联络渠道。2012年以来,全市共召开季度联席会、执法协作会9次。警方根据药监部门提供的线索,破获盛康药房、日兴公司生产销售假药案;与烟草部门联合执法,查处案值1000余万元的假烟草案;与质监、工商部门联合开展市场检查,破获假凉粉、假液晶电视等案件。
扬州市公安局与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18个部门联动,加强和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与市安监、工商、环保、交通等部门联合加强危险物品管控,去年全市未发生涉危案(事)件、事故;与市民政、房管、规划等部门联合开展门楼牌整治,加强门牌编制管理,全市规范编排门(楼、室)牌42.5万块;与农委合作,开展市区、公共场所犬类专项整治,深入社区、村庄集中免疫办证,组织一站式服务138次,登记犬只4245条,养犬秩序明显好转。
扬州市公安局还深化与水电气等社会服务单位的协作,建设社会资源数据分析研判系统。截至目前,共收集水电气数据200余万条,指令核查6.1万户,核查登记流动人口信息2.7万条、注销5819条,登记出租房屋信息1.5万条。
探索建立旅馆业前台验证登记员等级评定办法
扬州市公安局在《扬州日报》专门设立了治安专刊,举办有奖投票活动,评选出2012年度十佳社区民警和20名优秀社区民警。市局还与市电视台合作,每周一在“新闻女生组帮你忙”栏目解答群众关于治安管理的咨询,并推出“心连心、进万家”社区警务工作系列宣传活动。市公安局治安支队先后5次走进扬州市“行风热线”、“党报在线”与市民交流互动。
扬州市公安局主动与民政部门加强沟通,发起成立了公共场所和特种行业治安管理协会,开通了协会网站、微博、行业QQ群,开办 “场所行业管理专刊”,组织会员开展自我宣传、自我培训、自我管理,优化场所行业秩序。截至目前,已吸纳会员单位2243个、个人会员4358名,制定自律规范18个。
此外,扬州市公安局还探索建立了旅馆业前台验证登记员等级评定办法,联合旅游等部门评出初、中、高级前台验证登记员2565人、1282人和429人。去年通过旅馆前台工作人员抓获违法犯罪人员237名,破案284起。市局探索实施开锁、废旧行业从业人员“标识化”管理,名录管理单位从业人员统一持证上岗、统一服装、统一悬挂标识,方便群众辨认、监督。目前,全市2273名培训合格从业人员均着“红马甲”、持证上岗。市局与工会、团委等部门协调,规范保安员职业技能等级鉴定,联合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先进保安组织和优秀保安员争创活动。(郅 轩)
·扬州邗江法院:司法为民情怀的绽放
·高清:扬州边检官兵宣传“两会”知识进课堂
·江苏扬州:多角度评价全面提升公诉人出庭能力
·[视频]扬州:法院服务重大项目 践行司法为民
·扬州广陵 挑起法治城市建设的司法大梁
·扬州武警节前慰问驻地困难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