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监狱规范执法精细管理铸就平安监管
15.56万件“减假保”案无一差错
新春伊始,山东监狱系统再传捷报:截至2012年,全省监狱已连续实现第九个安全年,以9年未发生重大监管和生产安全责任事故的优异成绩,创造出了监管安全新纪录和历史最长安全周期。筑牢根基建设平安监狱
地处鲁南的滕州监狱从1984年2月建狱至今,已实现连续29年无罪犯脱逃,创造了全国监狱监管安全最好纪录。
今年2月18日,是滕州监狱监管安全满29周年的重要日子,上级又发来了贺电,他们自己也举办了一个座谈会,但会议的内容不是庆祝,而是压任务。该狱监狱长徐良亲自和各监区、部门负责人签订了新的安全目标责任状,邀请了各方代表交流安全监管心得,查找工作中的隐患和不足,为如何实现更长安全周期献计献策。
除滕州监狱外,全省另有5所监狱保持了连续22年以上无罪犯脱逃事故纪录,12所监狱保持了连续17年以上无罪犯脱逃事故发生。
为确保监管安全万无一失,山东监狱系统将建设“平安监狱”列为“第一位任务”,构建常态机制,加强规范执法和精细管理,积极探索安全防范手段规范化、现代化、信息化建设,并不断创新安全防范工作的方式方法,全面筑牢监管安全的根基。
近5年来,山东监狱系统共办理减刑、假释、保外就医案件15.56万件,无一差错,社会各界对监狱机关执法满意率达95%以上。帮扶浪子化“腐朽”为“神奇”
曾在山东省监狱服刑的刑释人员郭某,出狱时怀揣着“高级钳工”和“特种作业操作”两本技术证书,很快就被一家机械厂高薪聘用。他满怀感激地说:“如果没有监狱多年的教育、培养和学习,就没有我今天的幸福新生活。”
位于泉城济南的省监狱是司法部表彰命名的全国首批“现代化文明监狱”之一,先后接待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3000多人次前来参观访问,成为向外界展示中国司法文明的一个重要窗口。该狱在全国首创的“亲情教育”、“素质教育”、“百分制考核”、“全国第一个狱内劳务市场”等,都为文明教育改造转化服刑人员并顺利回归社会探索出了成功新路,成为新形势下服刑人员教育改造工作的范本。
山东各监狱积极主动创造条件,整合各种资源,创办各种文化、技能培训学校,力求让刑期变学期,提升服刑人员的文化、法制、道德、技能等综合素质,促使其痛改前非、重新做人,并顺利回归社会。
据统计,全省监狱系统每年有近六分之一的服刑人员获得各类文化证书,五分之一的获得各类职业技术证书,基本上每个服刑人员出狱前都能掌握1至2门实用技术。5年来,共有6.4万名罪犯获得职业技术证书,1.6万名即将刑释罪犯与社会企业签订用工合同。
为实现“文化育人”目标,山东各监狱以齐鲁文化、地域文化为特色,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中华传统美德、文化知识和美育教育,深入抓好“一区一品”监区文化建设,扎实办好“育新文化节”,以先进文化教育改造罪犯,取得“以文化人”的良好成效。这一做法被载入《中国法治发展报告》蓝皮书,5年来,全省共有5.5万名罪犯获得各类文化证书。
从任城监狱建设的现代化教育网络平台,到运河监狱创办的第一所狱内孔子函授大学,再到微湖监狱弘扬先进文化的出入监教育等,山东监狱系统教育改造工作不断推陈出新,彰显出化“腐朽”为“神奇”的功能与魅力。统计数据显示,山东监狱罪犯刑释前改好率保持在96%以上,刑释后重新犯罪率一直低于司法部的规定标准,居全国最低水平。文化育警锻造一流队伍
运河监狱坚持从严治警与从优待警相结合,培养造就了一支“境界高、能力强、形象好”的监狱人民警察队伍,保持了连续25年零违法。前不久,该狱又荣获集体一等功,这已经是他们第四次获得此项殊荣。
山东各监狱大力实施形象塑造、文化育警、人才兴业和从优待警工程,并着重在提高班子队伍的“学习力、思想力、领导力、凝聚力和执行力”方面下大功夫,真正实现了“五力”齐发。
目前,全省监狱警察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达到66%,专科以上学历的达到93%,居全国监狱系统第一位。5年来,共有1500多个先进集体和9200余名先进个人受到表彰奖励,队伍凝聚力战斗力显著提升,全系统实现了文明单位全覆盖。
邹城监狱政治处主任科员周长青因长期超负荷工作,积劳成疾,突发脑血管梗塞昏倒在工作岗位上;任城监狱狱政科长李清伦平均每月留勤25天以上,因工作压力大,身心疲惫,突发心肌梗塞,献出了年仅45岁的宝贵生命,被追记个人一等功……“文化育警”为全省监狱事业统筹和谐发展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支持,并涌现出了一大批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公正执法、廉洁奉献的先进模范人物。(记者余东明赵阳 通讯员齐文进刘吉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