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年2月底,云南省龙陵县镇安镇共有精神病史人员92名。根据上级“以医代管”要求,镇安镇采取家庭治疗监护和医疗机构集中医治相结合的方式,对辖区精神病人实行了统分管理。这对于有效医治和管理精神病人、预防高危精神病人肇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实际操作中还有部分细节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
怎样才能让“以医代管”走出“只管不理、能推则推”的怪圈?基层民警认为,必须由政府牵头,公安、民政、卫生、财政、村社等部门和基层组织协同作战,建立精神病人肇事处突机制和强健有力的经费保障措施,指定专门管理人员,才能有效执行“以医代管”措施。
建立精神病人肇事处置机制
精神病人肇事案件往往发案不规律,多数案件具有暴力倾向等特点。2005年4月3日,该镇何家寨村民小组发生一起精神病人行凶杀人案,一名精神病人追砍一名11岁少女。由于村社组织缺乏精神病人肇事案件应对处突机制,受害少女当场死亡。2011年9月15日,竹箐村委会支部书记周某正在给村民部署生产事项,一名精神病人乘其不备,用砍刀砍击周某的手臂。
这两起案件中,如果涉案村社建立健全精神病人处突处置机制,村社干部、围观村民具备起码的处突素质,就可以避免惨案的发生,减轻受害人及其家人的痛苦。
健全精神病人肇事案件救助制度
按照法律规定,精神病人发病期间肇事肇祸可以不承担法律责任,但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然而在实际生活中,精神病人大多来自贫困家庭,受害人的经济赔偿问题很难解决。这带来的连锁反应是,受害人不停上访寻求帮助。虽然承办案件的民警左右协调,但进展不易,容易延误办案进度和影响案件质量,甚至影响了基层政府和公安机关的声誉。
为此,部分基层干部和社区民警建议,应该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财政部门的支持下,尽快建立精神病人肇事案件救助制度,避免精神病人肇事案件因无法解决赔偿问题而屡屡出现法律“打白条”的情况。
实行精神病人管理专人负责
和其他基层派出所一样,镇安派出所对辖区精神病人都进行了分类建档管理。由于警力少、精神病人居住分散等原因,派出所独力承担精神病人肇事处突、就医等职责,费用保障工作显得非常吃力。
少数村社、厂矿、居民小区精神病人管理工作是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一旦发生精神病人肇事案件,只是报警求助了事。由于管理精神病人“有危险”、“不讨好”,一部分村社、厂矿、居民小区的职能管理部门是能推则推、得过且过。
对此,许多民警建议,精神病人管理能否参照抓禁毒工作那样,从乡镇到小组,对辖区精神病人实行全方位、多视角管理。家庭监护人要对精神病人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护,一旦发生肇事案件,必须第一时间向上报告;村社组织通过兼职或者专职工作人员对辖区精神病人进行经常性监管,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基层政府要积极协调,商请上级卫生、心理等部门对辖区精神病患者适时进行身体、心理等方面的健康治疗。基层公安机关也应该通过岗位培训、模拟演练、调训等方式,对社区民警、精神病人家属、村组干部适时开展精神病人肇事处突演练。通过实战演练,确保精神病人肇事案件“处置得了、控制得住”,努力减少案件损失。与此同时,基层派出所可以通过年度考核、检查验收等方式,对辖区精神病人管理工作进行考核,防止出现互相推诿的情况。
总之,高危精神病人管控是一项难度系数较高的工作,推行“以医代管”无论对于患者家庭还是和谐社会,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用足用好这项措施,需要民政、卫生、公安、财政、基层村社部门和基层组织联手协作、协同作战,努力发挥各自作用,才能充分落实好这项利国利民的措施。(杨汉申)
·福建邵武精神病人社会救治工作样本观察
·精神病人频行凶 谁来管理社会公共安全“非定时炸弹”
·成都一精神病人被依法强制医疗
·中国拟规定精神病人住院治疗实行自愿原则
·重症精神病人用药有望全免费
·全国人大常委委员提议:重症精神病人强制治疗应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