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首屏广告

甘其毛都:“口岸法庭”畅通中蒙边贸

2013-03-13 15:14:44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法院报 

    ■法庭素描

    在中蒙边境703号界标附近,有一个口岸叫甘其毛都,有一个法庭叫甘其毛都口岸法庭。甘其毛都,汉语意为“一棵树”。

    2011年7月,在原有牧区巡回法庭基础上,乌拉特中旗法院甘其毛都口岸法庭正式成立。法庭辖区有1万多平方公里,从上世纪80年代的马背法庭,到摩托法庭,再到今天的巡回审判车,法官们一直为辖区百姓提供着便捷的司法服务。

    法庭现有干警10人,其中蒙古族4人,可进行双语审判。目前法庭受理的案件除普通民事案件外,主要是涉及边境贸易的各式合同纠纷。

    ■法庭故事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2月28日,记者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乘车前往寻访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甘其毛都口岸法庭。

    首先抵达的是一个巡回审判点。审判长乌兰格日乐、审判员许峰、人民陪审员浩毕斯哈拉图组成的合议庭正在开庭审理一起房屋纠纷案。

    案件原告为汉族,被告为蒙族,乌兰格日乐在庭审中,自由转换着汉语和蒙语,进行双语审判。

    主要案情是,原告承建被告家房屋,被告以房屋质量有问题为由拒不给付工程款。由于争议焦点是房屋质量问题,乌兰决定到现场去勘察并进行调解。

    法官们将法徽、打印机、发电机等物品搬上巡回审判车,出发了。

    一路颠簸,终于抵达被告家中,法官们首先对房屋质量进行了查看,随即就在蒙古包前挂起法徽,开始调解。

    被告坚持要原告将房屋修好,原告则只愿意对工程款略作让步。双方唇枪舌剑,法官口干舌燥,半个小时后,调解依然没有成功。

    原告起身离开,对乌兰说:“不要再调解了,白费力气。”

    乌兰笑笑说:“我们的工作就是为你们服务,下次还过来给你们调。”

    乌兰说,这起案件已经调解了两次,坚持调解主要是为了给当事人省费用,如果判决,就要到市里去做鉴定,是一大笔钱。

    这样的巡回并不少见,法庭辖区面积大,牧民经济困难,出行不便。尤其是冬季,牧民忙于“接羔保羔”,根本无法出门,为了方便群众诉讼,法官便奔波在这辽阔草原上。

    庭长王永红对一次巡回审判记忆犹新。

    那是2011年的正月,下着鹅毛大雪,能见度不足15米,法官们驱车去调解一起邻里草场纠纷案。行至半路,车子陷进了雪里,没有工具,大家只好下车,脱了衣服垫着轮胎,用手挖雪。好容易挖开了,却发现迷了路。

    “草原上一下雪,就是一片白,啥都看不见。”王永红说。转来转去,找到了一户牧民,这才问到了路,找到当事人家。

    这起案件的双方当事人深深感动于法官的努力,最后重归于好。王永红说,只要看到这样的结果,再辛苦都值得。

    离开巡回点,记者一行来到法庭,法庭里正在审理一起买卖合同纠纷案。王永红说,法庭将近80%的案件都是涉及边贸的合同纠纷。

    近两年,由于口岸各公司盲目增加运输原煤车辆,而原煤运输量却有所减少,许多车辆停运闲置,导致司机与车辆所属公司、车队矛盾不断。

    去年年底,内蒙古庆华集团顺嘉商贸有限公司的9辆重型牵引卡车车头被山东和河南的承租人分别开回了老家。

    法庭受理这起案件后,一方面给驻口岸的各公司发司法建议书,建议各公司加强车辆管理和按时支付承租人工资,解决好承租人在口岸的吃住行问题,另一方面星夜兼程前往山东与河南寻找当事人。由于承租车辆的人员到处打工,流动性大,仅凭身份证上的地址寻找无异于大海捞针。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3天的寻找,该案在山东的7名当事人都被找到。送达文书后,承办法官又马不停蹄奔赴河南,发现当事人身份证上的地址早已拆迁。经过当地派出所联系,找到了新址,一番辗转,挨家挨户打听,终于找到了当事人的家,完成送达。

    如今,这8起案件正在处理中。

    如何找人,是法官们的必修技能。法官田凤娥盘点着各种方法:“到小区里去找片警的电话,让片警帮忙;找当地村委会干部;实在不行就挨家挨户地问。”

    同类型诉讼多了,法庭对这一类案件的特征进行了总结,主要有流动人口多、当事人法律意识薄弱、同类型案件重复发生等等。针对这些特征,口岸法庭做了许多工作,进企业、上街头,进行法制宣传;针对具体案件向公司发放司法建议,将纠纷杜绝在源头……法庭就这样一点一滴地完善口岸的法制环境,为边境贸易的顺利进行提供法制保障。

 

[责任编辑:闫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