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听取了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所作的工作报告。这份不足8000字的报告,回顾总结了过去五年的法院工作,对今年工作作出安排。反映了过去五年法院系统在推动司法为民、公平正义、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成就。
“我是来自云南耿马县的基层代表,最高法的同志在这里,我反映一个问题。”10日下午,云南代表团小组讨论会一开始,秦丽云代表就抛出了一个话题:“我在基层工作,经常遇到一些少数民族群众到法院打官司,普通话说不好,又不会写诉状,这个问题怎么办?”。代表们不断发言,一个事关少数民族群众切身利益的话题,持续讨论了半个多小时。
辽宁高院院长缪蒂生:要培养法官的公正之心
3月10日,全国人大代表、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缪蒂生在审议“两高”报告时建议,要加强对法官的法学理论素质培养,特别要重视培养法官的公平公正理念。“公平正义”是缪蒂生在发言中使用最频繁的词汇,他说:“经济越发展、政治越进步,公平公正的司法就越重要。”
铁路运输法院,原本是国家设在铁路运输部门的审判机关。对于铁道部被撤并后“铁路法院何去何从”的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苏泽林表示,铁路法院的基本去向是并入各地法院,人员实现了公务员管理,“总体运行良好”。
苏泽林坦言,目前的问题主要有:经费保障和案件衔接。
一是经费保障存在问题。原本,铁路法院是由中央财政负担。改革后,基层铁路法院的经费由省里财政负担,不享受中央转移支付,因此还存在一定困难。
二是各地铁路法院尚未调整好职能。“原本只要管铁路线上发生的经济纠纷、刑事案件等,划到地方以后职能一直不清晰。不少案件的衔接上会出现具体问题,有待进一步调整。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10日组织中国人大网、人民网、新华网等12家网站,联合举办主题为“司法为民”的网络访谈。3位来自法院系统的全国人大代表,围绕法官做群众工作、破解“执行难”、破产重组化解金融危机冲击等话题与网民进行了在线交流。
2009年以来,黑龙江全省法院着眼提高审判质量和效率这个中心,坚持从严管理,构建了“管人、管事、管案”为核心的黑龙江司法管理体系,促进了审判质效稳步提高,人民满意度连年攀升,在司法审判管理上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堵住司法不公的“黑洞”——人大代表关注“规范减刑、假释工作”
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报告中强调要“规范减刑、假释工作”。审议报告的一些人大代表指出,目前过多过滥的减刑、假释已引起了社会的质疑和不满,成为司法不公与腐败的一个“黑洞”。
他们认为,应该切实把规范减刑、假释工作放在维护法律尊严、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高度来对待,必须遏制乱减刑、滥假释,尤其是要严厉打击一些减刑、假释背后的司法腐败问题,尽快把减刑、假释,尤其是对某些贪官的减刑和假释放到阳光下接受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