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周光权—— 打好司法改革攻坚战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3月10日在审议“两高”报告时认为,应继续深化司法职权配置,把法治的重心建立在司法之上,党和国家要逐步习惯通过司法实现长期执政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将宪法赋予的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的原则落到实处;通过提升司法机关的政治地位和落实其宪法地位来树立司法权威,提升司法公信力。
除了落实宪法地位,徐显明认为提高审判机关司法公信力还需要做到三点,即审判的独立性、审判的专业性和审判的公正性。
此前,这位法学专家在谈到中国法治发展时说,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潮流。今后10年乃至30年,中国政治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形成法治体系,即在我党依法执政的前提下,最终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徐显明认为中国法治建设有三个关键问题:一是解决党的依法执政问题,只要党能够依法执政,法治国家就有保证;二是建成法治政府的问题,只要能够依法行政,法治国家就有希望;三是司法公正问题,只有公正司法,人们才会信赖法律。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政协副主席吕忠梅—— 消除体制机制性障碍
3月10日上午,认真听取了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的工作报告后,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政协副主席、湖北经济学院院长吕忠梅愉快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吕忠梅认为,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内容平实,注重用数据说话,很有说服力,是一个很好的报告,她完全赞成。过去5年来,人民法院紧紧围绕改革发展大局,依法履行审判职能,着力维护司法公正,各项工作卓有成效。从报告提供的80多个数据可以看出,5年来的法院工作有效提高了司法公信度和人民满意度。
吕忠梅特别提到,最高人民法院提出了能动司法理念,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对人民群众关注的社会治安、环境污染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等案件公开审理,展示了司法的良好形象。同时,5年来,人民法院顺利完成了中央部署的司法改革任务,为更大程度上提升司法公信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吕忠梅说,她非常赞成王院长报告中所说,制约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依然存在。她希望,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新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监督下,司法体制改革能够有所突破,将宪法关于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的规定切实落到实处。
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周光权—— 打好司法改革攻坚战
“总体感觉‘两高’报告思路明确、理念先进,在司法改革、工作创新、接受监督等方面都有加强,满足了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需求。”3月10日,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法学院中国司法研究中心主任周光权教授向记者表达了他对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的基本看法。
在和记者的交谈中,周光权说得最多的是司法改革。他说,法院工作报告关于司法改革谈了很多,有一页半的篇幅,是历年来讲司法改革最多的一次。量刑规范化、远程视频、小额速裁等改革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周光权建议推进阳光司法,增强司法公信力。司法裁判文书上网是保障司法公正和提高司法公信的最有效的办法。通过司法公开,倒逼法官加强学习,提高能力,提高责任心。
周光权的第二个建议是加大对破坏环境、资源犯罪的打击力度。他表示,现在土地、草原森林破坏很严重,司法机关要采取措施,把事关千秋万代的事情办好。
周光权最后表示:“司法改革要有顶层设计,要打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