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地方动态> 北京

三问大生庄:缘何三年刑事案件零发案

2013-03-09 13:35:20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公安报 

    3年前,大生庄成为北京第一个实行开展社区化管理的自然村。他们在流动人口管理和治安建设方面开展了有益的尝试和突破。而这些尝试目前正逐步在北京城乡接合部和农村地区推开。

    3年来,这个村发案率大幅降低,刑事案件连续3年零发案。3月4日,记者驱车前往大兴区西红门镇大生庄,探问这里从治安洼地变成城镇化建设典范的秘密。

    “秘密?没有。”一见面,大生庄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李武江操着一口 “京片子”对记者说,“我们就是选择了村庄社区化这条路,同时在这个基础上丰富和延伸相关的管理手段和方式,努力在城镇化过程中走得更扎实,让村民得到更多实惠。”

    一问

    什么是村庄社区化

    通过“安街门、建围墙、设岗亭”等方式,将开放式的自然村进行科学改造,上升为封闭式或半封闭式社区的形式进行管理

    “这没有什么复杂的,说白了,就是通过‘安街门、建围墙、设岗亭’等方式,将开放式的自然村进行科学改造,上升为封闭式或半封闭式社区的形式进行管理。村内人员、车辆持证出入,夜间除主要路口外,其他小路口实施封闭;村庄主要路口24小时由专人值守,防止不法人员流窜作案。”说起村庄社区化,李武江滔滔不绝。

    正式推行村庄社区化是2010年的春天,但这个想法的产生要追溯到2006年。

    在大生庄的南大门,李武江指着一条贯穿村子的硬化路告诉记者:“那时候,我们村‘四通八达’,一到晚上,机动车一辆接一辆地‘呼呼’过。”“晚上根本睡不着,老人和孩子深受其害。”村民杨大姐说。

    根据村民们提出的意见,经过村委讨论,李武江决定在这条路的南北两个出口安装街门,每天定时开关,限制机动车,尤其是工程车夜间通行。“当时考虑的不只是夜晚的噪音问题。机动车从村里经过,对村民尤其是孩子而言是个巨大的交通安全隐患。”李武江说。

    不过更多的问题随之而来。“当时治安问题严重,尤其是盗窃和打架斗殴现象多发。”2010年从城区派出所调到大生庄任社区民警的陈瑞说。

    时间到了2010年春天。在大兴区委、区政府的统筹下,根据区政法委和区公安分局的统一安排,大生庄为全村建设围墙。“区里和镇上协调解决了60万元左右的资金,在全村周围建设了围墙,在主要路口安装了街门,在主要街道、路口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李武江说。

    同时,大生庄成立村级综治中心,包括社区警务站、流动人口管理站、出租房屋服务与管理站以及纠纷调解室的 “三站一室”。

    “我们指导协调村里设立了治安岗亭,从结构上完善了大生庄村庄社区化的治安要素。”陈瑞说。

    二问

    如何管好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管理队通过网格化管理做到人来登记、人走核销,而对于常住外来户则通过趋同化管理,让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享受同样的服务

    地处城乡接合部的大生庄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比例达到1:10,是典型的人口“倒挂”村。

    人多,问题也多——村里环境脏乱差,各种各样的人流动频繁,社会关系再不像从前那么单纯;为激增的人口提供服务的各种违法违规经营场所林立;村民包括很多常住外来户都不踏实,生活缺乏安全感。

    如何管好理顺流动人口就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村庄社区化推开后,大生庄建立了一支流动人口管理队(简称流管队)。

    “我们将整个村庄划分为10个网格,每个网格安排一名流管队员负责排查、走访、登记流动人口和租户的信息,做到人来登记、人走核销。”李武江说。

    流管队员王泽林说,流动人口到村里租房必须到流动人口管理站登记、办理暂住证,片区负责人每周都要入户排查3次。每户的房屋格局,有多少租户,租户住哪间屋子,都有平面制图,网格负责人早已熟稔于心。“不看证件也知道是不是住这个村儿的。”王泽林说。

    “我们还通过趋同化管理,让流动人口在大生庄找到家的感觉。”李武江说。趋同化管理主要是为了保障流动人口和户籍人口享受同样的公共服务。在大生庄文化大院,400平方米的舞台、4张乒乓球台,每到傍晚就会热闹起来——忙碌了一天的村民们下班后都来这里放松休息——完全没有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的差别。

    “在大生庄,流动人口遇到婚丧嫁娶,都由村里统一安排车辆、人员进行帮助,而本地人也会主动‘随份子’。”说到这一点,李武江很是自豪。

    “吸收流动人员管理流动人员是一个有效的管理方法。”在大生庄综治中心,记者见到了在这里租住了7年的田明阳,他来自山东,现任综治中心副主任。“在这里我们是一家人。”田明阳说。

    三问

    如何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

    村子的围墙从物理上隔绝了犯罪空间,治安巡逻队的24小时巡逻让犯罪分子没有了作案时间,而作为科技创安的视频监控系统则让治安稳定成为可能

    实行社区化管理之前,村子里溜门撬锁、小偷小摸等案件屡见不鲜,如何防盗成了最让人头疼的问题。最严重的时候,小偷会趁着村民早上起床上厕所溜进家里偷东西。更有甚者,犯罪分子将车停在马路对面,进村偷了东西,转身开车就跑。为此,大生庄在社区民警陈瑞的指导下建立了24小时运行的巡逻防范队。

    在大生庄的街头,随时都能看到穿着统一制式服装的巡防队员。“我们主要对没有出入证的人、陌生人和带大件物品出村的人进行询问。”巡防队员老王说,“三班倒,24小时都有人值班。我们现在总共36人,上岗之前还经过了专门培训。”

    此外,他们还通过运用信息化手段强化治安防范手段。仅居住区,他们就安装了16个摄像头,其中有两个制高点摄像头。“整个村子几乎没有监控死角。”陈瑞说,“这个系统与派出所的视频监控系统连接,有效增加了它的治安效能。”

    “现在自行车忘了锁也不会丢,煤气罐忘了收也不会丢,落了东西村民之间会互相提醒,大家就像一家人一样。”从山东潍坊来大兴做生意的吴大姐说。

    由于治安条件好了,外地人更喜欢到这里居住。现在村子里已经没有多余的房子了,都租出去了,租金也比以前提高了不少。

    “村庄社区化实际上只是搭建了一个舞台,3年刑事零发案只是村庄社区化的一个成果而已。我们的目标是创造和谐新农村,这其中真正受益的是老百姓。”陈瑞说。

[责任编辑:闫天舒]
相关报道

·村庄社区化 三年零刑案
·北京首个社区化村庄连续三年零刑案
·十六年“零刑案” ——镇赉县哈吐气乡开展平安建设纪实
·云榜村6年零刑案 广西农村治安防控网试点获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