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全国两会正在北京召开,远在千里之外的广东,又推出了行政审批体制改革的一项重磅举措——“取消省管权限内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改为备案制”,令万千企业倍感春暖。
改革是广东的根、广东的魂。在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广东又率先站在了“深化改革,加快职能转变”新的起跑线上。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缔造“小政府”
3月6日,广东省正式印发《广东省企业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方案》。这一方案最大的亮点,就是对省核准权限内的28类项目进行分类改革,其中不涉及公共资源开发利用的项目一律取消核准,改为备案管理。“这大大简化了企业投资鼓励类、允许类项目备案手续。”来自企业界的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工商联副主席黄琨兴奋地说。
走过新世纪的头10年,广东已处在一个“关键点”上。市场化改革不到位、不彻底、不规范,与政府职能越位、错位、缺位同时并存,转变政府职能的问题突出。居安思危,广东的干部群众认识深刻。
推动改革,需要自我削权的决心。广东将具有审批性质的1120项事项全部纳入清理范围,逐项严格审核。截至2012年12月底,广东省级已公布3批行政审批事项调整改革目录,共调整审批事项483项,其中取消231项、转移88项、下放和委托管理164项。
触动利益,更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一年多来,改革推进者与50个省直部门沟通协商900多次,进行审批事项“取消”与“保留”的博弈;召集社会组织、专家举办座谈会40多场,反复征求意见,寻求共识。
“国务院批复同意我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先行先试,为我们提供了‘尚方宝剑’和巨大的改革空间。”广东省省长朱小丹提出,力争把广东建成全国行政审批项目最少、行政效率最高、行政成本最低、行政过程透明的先行区。
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开辟“好市场”
3月1日上午8时20分,在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副局长刘玉亭和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共同向深圳市前海富德能源投资控股有限公司颁发了全国首张新版营业执照,酝酿3年的深圳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正式启动。改革后,开公司不需验资年检,年度报告取代年度审查;此外,各类营业执照从原来的18类精简为4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归根结底依赖于一个“好市场”。广东的改革着力打造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从2012年4月开始,率先在深圳、珠海、东莞、顺德等地试点开展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在佛山、梅州等地开展企业登记相关领域审批制度改革试点,激发了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去年5月至10月,试点改革仅5个月的时间,东莞大朗镇就发出商事登记改革营业执照1890户,比上年同期增长93%。
广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卢炳辉说,此次改革,大大降低了创业的门槛。在改革驱动下,“零资本注册”不再是梦想。
“很多创业者听到这个消息都说马上要去深圳开公司。”全国人大代表、金山软件公司董事长雷军说,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所带来的变化“远远超出想象”。
社会组织政策松绑培育“大社会”
形成政府行政职能与社会自治功能互补互动的治理新格局,除了需要压缩行政审批事项缔造“小政府”外,还要培育“大社会”,把从政府转出来的、那些不该管也管不好的职能让社会组织“接力”。
为此,广东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社会组织管理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社会组织的方案》等政策文件,简化程序、降低门槛,规定8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成立,无需前置审批,也无需主管单位;并推动社会组织“去行政化”和“去垄断化”。
去年8月5日,东莞对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率先“松绑”。随后的10月1日,热心助学20多年的企业家张坤接到通知,其期盼已久的“千分一公益服务中心”终于获批成立。
广东省社工委专职副主任刘润华表示,力争到“十二五”末,每1万人中有5个以上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达到常住人口的10%,即约1000万人。(记者 贺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