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地方动态> 江苏

许前飞代表:法院当断不断将蚕食司法公信力

2013-03-09 10:00:30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法制日报 

    “我才来江苏数月,是个新手,正在调研工作。”今年1月当选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的许前飞代表,有着深厚的法学教育背景,当过大学教师,还担任过数个中级法院院长,并在省级政府法制办、办公厅担任领导,来江苏之前系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

    “你给我的有关法治国家建设的采访提纲很好,正是我一直关注的重要问题。”许前飞对《法制日报》记者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不仅提出了“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还专门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论述中,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与十五大提出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相比,方略和方式的一字之差,就从“蓝图”落到了实践。在小康社会目标内涵中,则明确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许前飞认为,法治从单一的执政工具和手段,变成了群众期待的目标,没有法治,就谈不上小康,就谈不上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是时代的重要进步。

    来江苏赴任前的数月,昆明中院对糯康案件的审判,创造了多个涉外司法审判的第一。“这个案件在国内外形成了很好反响,也印证了我对依法审判、严格司法的认识:一个漂亮的司法判决,比说一百句好话都管用。”许前飞认为,深刻领会十八大报告中提到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就要坚守法律底线,始终严肃执法,才能切实做到办案法律效果和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相统一,也只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坚持宪法法律至上,维护宪法法律的尊严和权威,才能真正维护好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人民法院如果对一些案件“当断不断”,为片面追求调解率而拖延判决,是法官没有法律自信的表现,长此以往司法公信力将受到蚕食,也不符合群众对司法公正的期待。

    许前飞就提高司法裁判能力举例说,经济越发达,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就越大,发生群体性事件和纠纷的压力也加大,但目前进入诉讼渠道的环保类行政、民事、刑事案件都非常少。1997年以来因犯重大环境事故罪在江苏全省被判处刑罚的仅17人,而目前行政处罚最高20万元罚款的条款,对企业来说就是“守法成本太高、违法成本太低”,根本无法树立法律威信,加上公益诉讼门槛太高,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取证手段缺乏,造成了司法机关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贡献很小。江苏要实现“两个率先”的新一轮发展,要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司法机关像抓反腐败一样抓环境司法保护,不仅要法律处罚到位,司法机关还要在推动节能减排、生态修复与再造等方面有所作为。

    围绕因民生诉求引发的行政诉讼审判,许前飞还分析说,老百姓不得已民告官,但如果在没有断明是非的基础上就和解撤诉,很难对行政机关不作为甚至违法情形给予法律上的正确引导,也给群众传递了一个错误的信息——法律原则可以被超越,这不符合十八大精神。“我在海南曾经在法制办主任任上将全省政府法制工作会议开到了海南高院,就是希望法院大胆进入依法行政领域。”许前飞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的论述,就是要在处理类似案件中,坚守法律底线,树立法律权威,提高司法公信力。同时,因环境保护、知识产权司法审判工作的专业性强,还需要在这方面加大调研力度,摸清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问题,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更加有针对性地制定司法服务发展、服务社会、服务民众的具体规划和措施,决不能机械执法、就案办案。

    许前飞在本届大会上还就队伍建设提出了关于加快与法官职业特点相适应的法官职务单独序列建议。他认为,法官法对法官职级待遇问题的规定过于笼统,缺乏实际操作性,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对法官管理采用公务员管理模式,很难体现法官职业特点,而套用行政机关职务层次,使得法官职务序列演变为行政职级序列,法官职务的司法属性被淡化,基层法官待遇偏低还导致法官队伍流失现象严重,凝聚力和稳定性被削弱。(记者丁国锋)

[责任编辑:闫天舒]
相关报道

·王海萍:抓好队伍建设是提升司法公信力的根本
·罗殿龙:提升司法公信力
·全国政协调研组在青岛调研司法公信力建设
·强化党风廉政建设 维护司法公信力
·量刑规范化改革提升司法公信力
·广西法院推进“阳光执行” 提升司法公信力

·广西法院推进“阳光执行” 提升司法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