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报告
1.2万亿元
财政赤字创出历史新高,但赤字率约为2%,在近十年中处于中等略高水平,仍在警戒线3%内。增加赤字,将有助于发挥积极财政政策效力,向调结构、惠民生倾斜,但需警惕地方投资热。
让人民监督权力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过去五年,我国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大力推动政务公开,重点推进财政预算决算公开和公务接待、公务车购置使用、因公出国出境经费公开,让人民群众更加全面地了解政府工作,更加有效地监督政府行为。审计监督的力度越来越大,成效越来越明显。全面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监督管理。
反腐
让人民监督权力
报告原文:坚持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提倡艰苦奋斗,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坚持反对腐败,加强廉政建设,从制度上改变权力过分集中而又得不到制约的状况,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解读
有尊严的生活,更加充分的民主,是人民的不懈追求。当前,一些地方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漠视群众权益的现象依然存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一系列掷地有声的表述,表达的正是人民群众对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的期盼。
正视百姓呼声的热点,直面改革中的难点。“让人民监督权力”“坚持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从制度上改变权力过分集中而又得不到制约的状况”等等,是切实践行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切实要求,更是民众热切呼声,必将赢得人民群众最广泛的支持和拥护。
环保
下决心解决好环境污染
报告原文: 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期待,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下决心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气、水、土壤等突出环境污染问题,改善环境质量,维护人民健康,用实际行动让人民看到希望。
解读
李晓林委员说,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关系人民福祉,关乎子孙后代和民族未来。一个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是人民对美好未来的期待。
海洋权益
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报告原文:加强海洋综合管理,发展海洋经济,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解读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焦念志在两会期间表示,自然因素造成世界各地海岛不断消失。中国南海四大群岛中,有些岛屿的面积正在减少,有些岛礁甚至已经消失,对中国海洋权益造成威胁。
“海岛的消失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客观现实。且不说人为开发造成的岛屿消失,单就自然因素造成海岛消失的例子就不胜枚举。”焦念志在福建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举例说,1996年,印度罗哈恰拉岛被海水淹没,成为世界上第一座从地图上消失的有人居住的小岛,而当时尚在附近的另一个小岛葛拉马拉岛,如今也已被淹没了一半;2010年,印度和孟加拉国为主权归属争执了30年的新穆尔岛已经完全被海水所淹没:太平洋南部汤加王国北部的瓦瓦乌等34个岛屿,陆地面积115平方公里,正在面临珊瑚灭绝的危险。
焦念志说,正因为小小岛屿背后的巨大海洋权益和海岛消失的严酷现实,有的国家不惜代价“保护”。
“我国在南海的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的200多个岛屿,几乎都是珊瑚礁岛,很容易受损。”焦念志分析说,除了一些人为因素之外,岛屿正在遭受各种自然侵蚀,包括海平面上升、海流冲刷、季风影响、台风侵袭、海啸、地震等。以西沙群岛一个战略地位相当重要的岛屿为例,它常年受潮水和季风、特别是台风的影响,整个岛屿面积迅速缩小。而几年前还在的咸舍屿,现在海面上已经看不见了。
焦念志建议,在已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的基础上,制定专门针对领海基点岛的保护法以及专门针对珊瑚礁岛的保护法,构建区域海岛管理体系,建立海岛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的综合管理机制。
针对珊瑚礁岛的保护和修复,焦念志建议修建无不良后效的防波堤,阻止岸线侵蚀退缩,实施珊瑚礁保护培育工程,还可在礁盘海滩修建鸟架,吸引海鸟安家产粪,形成良性生态循环,并移植栽培耐盐植物,防风固沙。
财政赤字
赤字率2%总体安全
报告原文: 2013年我国拟安排财政赤字1.2万亿元,比去年预算增加4000亿元。赤字率在2%左右,总体上处于安全水平。
解读
在欧美国家想方设法削减财政赤字的2013年,中国却决定适当增加财政赤字。权威财经专家说,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严峻、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中国扩增赤字意在进一步释放“财政红利”,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扩大赤字、减税增支,是积极财政政策发力的主要表现,也是过去几年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确保经济增长的成功经验。
财政部新闻发言人、办公厅主任戴柏华说,考虑到结构性减税的滞后效应,今年财政收入增长不会太快,但财政刚性支出增加,特别是要增加保障和改善民生支出,保持对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有必要适当增加财政赤字,中央和地方财政相应增加发债数量。
对于赤字财政带来的发展“红利”,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认为,财政支出力度不减,确保政府有足够资金继续增加对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改善民众福祉,从长远看有助于扩大内需,为中国经济注入持久动力。与此同时,赤字财政也给了中国更多减税空间。此外,今年更多财政资金将用于支持前沿技术研究、企业技术创新、节能减排等领域,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迈上可持续发展轨道。
然而,大规模增加赤字,势必加大财政风险。世界银行不久前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将美国“财政悬崖”和欧债危机列为2013年世界经济最大的风险因素。
“总体看,中国财政风险仍在可控的安全区。”高培勇说,但仍要警惕潜在风险隐患。今年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平衡局势更加严峻,再加上地方债进入偿债高峰,要防止潜在风险转化为现实风险。同时警惕地方新一轮投资热潮,严控新增地方债务。
面对增速放缓后的财政收支压力,政府部门如何降低行政成本、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加强预算监管和绩效评估,成为中国面临的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