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平安建设

法制记者探访社区矫正人员

2013-03-06 08:42:05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法制日报 

阳光下 温暖送进社区矫正人员家

《法制日报》学雷锋志愿服务小组为社区矫正人员提供法律援助

 

    ☆特写记者李恩树

    “多谢你们,还惦记着我们!”3月5日上午,在北京市朝阳区砖角楼南里的一栋居民房内,张永昌(化名)握着《法制日报》学雷锋志愿服务小组成员的手紧紧不放。

    这一天,《法制日报》学雷锋志愿服务小组一行4人,随朝阳区和平街道司法所警官杨永红、和平街道办事处社区治保主任张勇林以及专职协助社区矫正的社工董秀琴一起,先后到两名社区矫正人员家中提供法律援助。

    得知这些矫正人员家中并不宽裕,《法制日报》学雷锋志愿服务小组提前准备了大米、食用油、保暖被、洗衣粉等日常生活用品,作为慰问品送到矫正人员家中。

    “感谢”,是张永昌见到志愿服务小组后重复最多的话语。在张家不大的房间内,小组成员围坐在张永昌和他母亲周围,询问起他们的生活状况。

    组长常鑫注意到床头的桌子上摞着一堆40多公分高的药,便问起张永昌和张母的身体情况。

    还没等张永昌说话,张母便抢着说:“我这小儿子特别孝顺,知道我舍不得花钱,他出狱之后带我到医院检查身体,给我买了治血压高的药。儿子回家后我心情高兴,身体也好了许多。”

    听着母亲夸自己,张永昌也高兴地说:“现在我生活挺好,身体也挺好,而且政策也好。”

    今年49岁的张永昌在狱中服刑有17个年头,去年6月被假释。但是,如今的社会已经和17年前大相径庭,摆在张永昌面前的首要问题是——该如何融入社会,要怎样找到工作?

    “我重新调整心态,开始考驾照。去年和平街道办事处也帮我报名消防中控的培训,9月份开始学,10月份考试,当时我考了第一名,许多单位抢着要我。”张永昌顿了一下说,“但美中不足的是,最终都因无法提供‘无犯罪记录证明’而放弃”。

    “那有没有去其他的企业试试?”组员韩玉婷支招说。

    “说到这个,就要感谢两位姐姐。”张永昌看向杨永红和董秀琴,不无感激地说,“从我出狱,她们就一直在我身边忙前忙后,帮我联系各种培训,帮我找工作。所以我看到她们觉得特别亲切,管她们叫姐姐”。

    “实际上,雷锋一直在我身边!感动一直在身边!”张永昌突然有感而发地说。

    “后来,在大家的帮助下,我找到了两个临时工作,白班和夜班互不影响,现在每月能挣3000多元。”前天晚上因工作值班一宿没睡的张永昌说起工作来,一脸笑意,毫无颓态。

    张永昌是幸运的。对于这些社区矫正人员来说,找工作一直都很困难,学雷锋志愿服务小组拜访的第二位社区矫正人员情况便是如此。

    在朝阳区东土城7号院的一个居民楼内,学雷锋志愿服务小组成员们拜访了杨建明(化名)一家。

    看到小组成员们提上楼的各种慰问品,杨建明连声道谢。他在狱中服刑16年后于去年3月被假释,此后便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宅”在家中,两人仅靠母亲每月的1600元工资度日。

    “现在工作找得怎么样?”韩玉婷问。

    “目前还没找到。”杨建明回忆说,在回归社会的1年间,他曾报名参加消防中控的免费培训,但是一直没有报名成功。因为等待朋友提供的工作机会而错过了杨永红为其推荐的“交通协管员”工作,然而最终朋友推荐的工作也黄了,“再加上42岁的大龄、技术问题以及‘有犯罪记录’,至今也难以找到工作”。

    “宅”在家里打游戏成为了杨建明的“主业”,杨建明的母亲叹气说:“他特别爱睡懒觉,不爱出门。”

    听完杨建明和杨母的讲述后,组员杨晋峰劝导杨建明说:“其实你自己心里应该很清楚问题所在,你长年跟社会不接触,现在回归社会后有些犯怵,所以就把自己封闭起来。其实完全不用担心,你正值壮年,本身也有很强的能力,并不是社会不接纳你,而是需要你鼓起勇气走出第一步,以后的路就会越走越开。”

    这话正说中了杨建明的心坎,他连连点头说“没错”,表示将“迈出自己新生的第一步”。

    在探望两位社区矫正人员时,学雷锋志愿服务小组成员还向两人赠送了《法制日报》等报刊,并互留了联系方式。

    “这样我们可以随时向他们提供帮助,让雷锋精神不止绽放一次,而是可以永远保持下去。”常鑫的一番话说出了所有组员的心声。

[责任编辑:王春圆]
相关报道

·新湖司法所三措施加强社区矫正 确保全国“两会”期间安全稳定
·西安将设安置基地推进社区矫正工作
·社区矫正重在防脱管漏管
·陕西西安:稳步推进社区矫正工作
·四川宜宾:筠连县首个社区矫正执法大队获批成立
·社区矫正需契合民族传统

·社区矫正需契合民族传统
·天津:立足检察职能推进社区矫正工作
·湖南常德:减刑假释与社区矫正无缝对接
·社区矫正公益劳动并非刑事义务
·安徽13市69县级成立专门社区矫正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