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承诺 二十年亲情
带着这些荣誉,1989年,陈凤伟转业回了老家,被分配到河南省平舆县人民法院,成为了一名法警。
角色转变了,陈凤伟帮人助人的“爱好”却从没有改变。
就在他转业回家的那年冬天,腊月二十九,平舆县城处处洋溢着春节的喜庆。陈凤伟给父母办完年货,路过一处破旧的平房,无意间,他透过玻璃窗,看到房子里一片冷清,一个老太太正揣着手,盖着破旧的棉被蜷缩在床上,两眼无助地盯着北风呼啸的窗外。
热心的陈凤伟推开了老人半掩的房门,屋内的情景让他震惊了:低矮的锅灶是泥砌的,敞开的铁锅里只剩些米粥,案板下孤零零地放着半袋子米,里间屋内,一张年久的红漆木桌,一个掉了漆的木箱和一张破旧的木床,这就是老人所有的家当。
“大娘,该过年了。”陈凤伟与老人攀谈起来。老人名叫李凤英,无儿无女,以前靠老伴在食品公司给人做饭的工资生活,老伴去世后,她便失去了经济来源。过年了,可她连办年货的钱都没有。“我一个孤老婆子,就在这里等死了。”老人对生活失去了希望。
“大娘,您别难过,这不还有我呢吗?您放心,以后只要有我一口饭,就一定不能饿了您。以后,您就把我当您儿子,走,咱现在就去办年货去。”
从那一天起,陈凤伟就为自己“捡来”了一个“娘”,他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隔三差五地去看看老人,给老人带些生活必需品,给老人收拾收拾屋子,陪老人聊聊天。老人渐渐习惯了有这么个儿子,每逢周末或者过节,都会站在家门口等“儿子”来看自己,每次陈凤伟来,老人比过节还高兴,拉着他的手儿子长儿子短的,笑得合不拢嘴。
第二年春节,陈凤伟又为老人送来了年货。老人却愁眉苦脸。“怎么了?哪里不舒服吗?”陈凤伟关心地问。
“隔壁来了个老太太,也是一个人,我觉得她好可怜呀。”
“这事呀,您放心,她的事以后也包在我身上了,有您一份,就有她一份。”陈凤伟拍着胸脯说。
一句承诺,陈凤伟坚持了二十几年。
从那以后,陈凤伟每个周末到市场买菜割肉都会准备三份,母亲一份,两位大娘各一份,逢年过节,他都为大娘送钱送物,还骑个三轮车把鸡、鱼、肉、蛋、米等年货送到两位老人住处。老人有个大病小灾,他会及时把老人送到医院,出钱出力,为老人端屎端尿,悉心照料老人。日子久了,街坊邻居们都说,两个老太太好福气,有个穿警服的好儿子。
看着陈凤伟为她们做了这么多,两个老人多次提出要到法院夸夸他,都被陈凤伟拦下了。他还“骗”老人,说这事让别人知道了不好,不要往外面说。直到1999年5月,两个老人瞒着陈凤伟找到法院领导:“凤伟这孩子太好了,啥也不图,照顾我们两个孤老婆子这么多年,还不让说他做的好事,不说出来,俺俩心里过意不去呀……”直到这时,同事们才知道陈凤伟已经默默地照顾两位老人10年了。
如今,二十几年过去了,陈凤伟依然像当初承诺的那样无微不至地照顾着老人。
陈凤伟的家里并不富裕,妻子下岗,做些零工,收入时断时续,陈凤伟每月2000多元的工资是全家主要经济来源。起初,妻子对他的做法也不理解:“咱们的条件也不好,你忍心看着咱们的孩子受委屈吗?”陈凤伟却说:“孩子有吃有穿,有学习用具就行了,咱们不能跟别人比享受,那样对孩子也不好。”妻子觉得陈凤伟说得有道理,渐渐地也就理解了,有时陈凤伟工作忙,她也会替陈凤伟去看看老人,为老人打扫打扫卫生,做做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