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两会好声音”承接着民意期许
李晓亮
今天(03月0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正如新华社说的:国家层面的权力交接预计将陆续完成,一系列重大决策将要出台,这是中国五年来最为重要的两会。
政治无处不在,而全国两会,正是参政议政的重要机遇。两会平台上,发出的最具思辨性的声音,关乎决策走向,影响社会走势。“两会好声音”,比娱乐界的《中国好声音》更有分量,原因也就在此。它影响着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而非简单作用于娱乐生活等单一维度。
民众的关注,不是看热闹,而是为了见证这种影响。广泛关注,是大众通往有尊严的公共生活的必要路径。关注度背后,凝聚的是民情。庙堂决策和市井江湖,两个舆论场需要在两会平台无缝对接,深度交融。民意如何影响决策,与制度对接,凭借的正是代表民意的参会者们的会场表现。
参会的代表委员,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为百姓代言,进行思想交流、观点交锋,是尽职履责的表现。事实上,在此次两会上,已涌现了不少“好声音”,它们极具洞察力、建设性,也指向着社会进步的方向,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就说:“改革呼声和氛围从未如此强烈。未来两三年,是深化改革的最佳时机,只有紧紧抓住、用好这一改革攻坚的‘时间窗口’,才能掌握改革和发展的主动权”。
对民众诉求的聆听,对改革形势的洞悉,是“两会好声音”基本的构成要素。实质上,代表委员要想贡献智慧,不能靠闭门揣测,而要俯身倾听民意。走基层接地气,是履职的基础前提。广纳民意的议案提案,才能接地气,通民心。而会场上的议政建言,利益博弈,依然不能离开民众目光。
两会是凝聚能量、集结议政智慧的场合,也是个集中、公开的舆论聚焦处,是窥视整个公权运作的检阅窗口。而我们也期许着,今年两会,将更加求真务实,不尚空谈,发力改革,吹送新风,用实干兴邦的具体行动,推动社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