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代表委员不是“来打酱油的”
邓聿文
全国两会已经开始,一些代表委员的建议也引了舆论的关注。如有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四大节假日全国免费坐火车,另一人大代表、中华慈善总会荣誉副会长周森则说,要力推慈善立法,每人捐一笔工资做公益。
如果一些建议缺少现实可行性,就失去了议政的意义。不能很好地参政议政,可以说是不称职的体现。而不称职,用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的话讲,“意味着67万人缺席”。 朱在《人民日报》撰文称,一个代表或委员,作用可能很小,也可能很大;可能碌碌无为,也可能大展宏图;可能积极履职,也可能敷衍了事;可能用心准备议案、提案,也可能不费脑筋交白卷;可能畅所欲言、建言献策,也可能沉默寡言,高高挂起。而这个不同,就看有没有强烈的“角色意识”。
这话说到了点子上。我们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只是把这个头衔当作一种荣誉,或者获取资源的手段,或者一种奖励,而没有明确意识到这是一种责任,自己是选民的利益代言人。角色意识不强,也就不会努力地去做好代表或委员,为“选民”说话。
角色意识的缺席也与人大和政协的制度设计出现偏差有关,没有完全实现“人民代表为人民”。这就使得被选出和推荐的代表委员,一方面其参政议政能力可能不高,无法有效履行职责;另一方面,他们也不大真正可能为民众代言,因为他们连民众是谁都不清楚。再加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并非专职,而是业余兼做,很少有时间沉下去调研,准备议案提案,可又为了显示自己关心公共利益,因而出现上述雷人建议和雷语也就不奇怪了。
两会中,还有少数“三无”代表委员,即“无提案”、“无想法”、“无反对”的代表委员,他们上两会,似乎只是出席、鼓掌、接受采访而已,如网民所言,是“来打酱油的”。无提案议案尚可理解,不是每个代表和委员都要带着议案提案上两会,没有建议硬要写,也是“为赋新诗强说愁”,质量不会很高。但这些“精英人士”,对事物总该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并且应该善于和勇于表达。
这就涉及到另一问题,即两会要有真正的讨论和辩论,发挥“议会”的辩论功能。目前我们讨论的氛围不足,辩论尤其缺乏。代表委员们虽然也作发言,但基本是表态式的、学习式的或感受式的发言。谈点感想,表个态,说些正确的废话,难道就算尽到了一个代表委员的职责?
随着民众参政议政意愿和能力的提高,随着两会的透明度越来越大,人们对不称职的代表的容忍会越来越小。他们的存在,直接影响到两会的质量和人们对两会的观感。
要提高代表委员的议政水平和两会质量,必须加强代表委员的角色意识,角色意识的树立,一靠个人自觉,二要从外部进行监督。更重要的是,还要改革代表委员的遴选机制,并对他们进行必要的表达和履职能力的培训。最后,还要加强两会的辩论性,它会有效的激发代表委员们的履职意识。
·蔡毅代表建议防治雾霾天 出台空气重污染应急方案
·两会快讯:温家宝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代表委员心系城镇化中“人的城镇化” 政府应拿出真金白银“融”纳农民工
·蔡宁代表: 修改检察院组织法完善检察监督措施
·政法界代表委员认真倾听基层群众声音一丝不苟反映民众诉求
·优化代表结构利于充分发挥人大职能作用
·优化代表结构利于充分发挥人大职能作用
·法官女代表微博听民意
·谢子龙代表建议充分发挥社会药房药品供保职能
·代表委员呼吁加大执法力度打击药品制假售假
·致敬,为这些“两会”代表的“执着”!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代表提出议案截止时间为3月11日12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