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专题> 两会访谈第二期> 文字

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王海萍与网友在线交流

2013-03-05 08:16:00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中国长安网 

  [中国长安网、中国法院网]:

  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长安网与中国法院网联合推出“两会•大法官访谈”,邀请部分大法官分别做客直播间介绍法院整体工作情况和取得的成绩,并与网友在线交流。 3月4日17时,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王海萍与网友在线交流。欢迎各位网友提出您感兴趣的问题,同访谈嘉宾积极互动。

[主持人]:

各位网友好,欢迎收看中国长安网与中国法院网联合推出的2013年两会•大法官”访谈节目。今天我们为各位网友邀请到的嘉宾是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王海萍。

[主持人]:

王代表您好!

[嘉宾 王海萍]:

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好!非常高兴来到中国法院网与各位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主持人]:

2012年,加强司法公信建设被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成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任务之一,对全国法院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请问王院长,四川法院去年工作中,在加强司法公信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嘉宾 王海萍]:

2012年初,四川法院为了进一步建设提升司法公信力,立足审判工作实际,提出了“打造一流队伍,争创一流业绩”的奋斗目标,以抓司法服务、审判质效、阳光司法、素质提升、基层基础作为争创“两个一流”的主路径,全省法院凝心聚力,以“公正为民、求实奋进”的四川法院精神为引领,以信息化管理为支撑,以队伍建设为根本,经过一年来的争创工作,全省法院审、执结各类案件68.5万件,审判质效首次进入全国一流法院行列。法院工作报告在人代会高票通过。呈现出司法公信力显著增强,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认同度提高的良好工作态势。

[主持人]:

网友迫不及待在提问。网友“理想主义者”发问了“没有公正就没有公信,法院如何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公平正义?”请王院长回答。

[嘉宾 王海萍]:

四川法院正在开展的“打造一流队伍,争创一流业绩”工作,就是从回应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关切出发,以司法公正为核心,通过“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来彰显司法公信力。我们的出发点就是要把这个要求抓落实。围绕争创“一流业绩”,我们在提升审判质量与效率、确保司法公正的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向管理要质效、以“一流”树公信的提升之路。我们着重从几个方面加以努力:首先,分析短板,查找不足。我们全面分析四川法院在全国法院工作中的总体发展态势,“纵向比成绩,横向找差距”,既充分肯定自身优势,也直面工作短板,明确全省法院工作努力的方向。全省各级法院结合自身实际,以全国一流法院为标准,进行质效情况分析,明确目标定位,并广泛听取党政机关、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各界群众对法院工作的意见建议,从不同层面查短板、找不足,对自身工作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进一步统一了思想认识,坚定了争创一流的信心和决心。

[主持人]:

发现不足是很重要的工作,只有下工夫狠抓薄弱环节,避免短板效应才能实现整体目标。

[嘉宾 王海萍]:

是这样,先查找短板。第二步,制定目标,明确路径。我们确定了“力争用三至五年时间,推动全省法院总体工作进入全国法院一流行列”的总体目标和任务。并细化 “一流业绩”、“一流队伍”的标准和内容,使争创工作可量化、可考核、可比较、可推进,确保争创工作既符合审判工作规律要求,又有效避免搞形式、走过场。各中基层法院立足实际,根据全省法院总体目标任务,明确工作重点和难点,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状况的三至五年发展规划和目标任务,使全省法院争创工作既整体有序推进,又呈现出各自的特色和亮点。

[主持人]:

在咱们现实生活中,司法有公正不公正,最终要靠案件办得怎么样来检验,要靠人民群众对裁判结果的接受与认同来检验。王院长,我这样理解对不对?

[嘉宾 王海萍]:

可以这样理解,抓好执法办案是司法公信建设的根本,司法公正不公正,最终要靠办案质量、效率和效果来检验,要靠人民群众对裁判结果的接受与认同来检验。我要讲的第三步就是,在提升质效中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我们在争创“一流业绩”的实践中,突出工作重点,以一流的审判质效为要求,不断促进司法公正高效:一是设立审判质效核心指标。我们在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人民法院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四川法院实际,把服判息诉率、执行标的到位率、调撤率、审限内结案率、信访投诉率等五项指标设定为核心指标,这些指标集中反映体现了办案的质量、效率和效果,能够反映出人民群众对司法裁判的接受度和认同度,抓好这些评价指标,对整个审判质效的提升具有带动效应。

[嘉宾 王海萍]:

二是建立科学考核机制。我们依托信息化办案系统,设定6大板块 27个考核项目,构建了符合法院特点、网上自动生成、自动考评、自动排位的审判质效评价系统,形成覆盖全省三级法院、各个审判部门和全体审判人员的“三位一体”层级考核机制。出台争创“两个一流”考核办法,对各法院案件质效每月通报排位。各法院根据通报排位情况及时查找问题,有效增强了业务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012年,全省法院以严格的考核促进审判质效不断提升。司法公正进一步得到了保证。

[主持人]:

从交流中也可以感觉到咱们四川法院可以说是苦练内功,通过强化审判质效来不断提升司法公信力,也做出很多成绩工作。请问王院长,这些做法,当地人民群众了解不?满意吗?是否能参与进来?

[嘉宾 王海萍]:

司法是否公正要接受人民群众的评判,我们既要努力确保每一个案件的结果公正,同时也要不断以公开促公正,让审判更加公开透明,大力推行“阳光司法”,让人民群众更加直接了解、监督法院每个具体案件的裁判过程,更加真切的感受到司法的公平公正。四川法院把2012年确定为阳光司法年,加大了司法公开力度,更加注重人民群众对审判工作的参与和监督,在认真执行最高人民法院司法公开“六项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司法公开向纵深推进。

[主持人]:

也就是说,唯有司法公开方能提升司法公信。

[嘉宾 王海萍]:

是这样。去年四川法院一是加大庭审公开、听证公开力度,特别是对二审案件开庭率提出了明确要求,并把公开听证延伸到办理国家赔偿、减刑假释案件、申诉信访等工作中;二是拓展了人民陪审员参与审判工作范围,加大了人民陪审员参与审理、执行案件的力度,积极邀请陪审员参审减刑假释案件和参与听证。三是依托互联网平台,加大执行案件信息的公开力度,推进诉讼资产网上拍卖,《人民日报》、《法制日报》、《人民法院报》等做了详细的专题报道。2012年,反映司法民主、公开与透明的各项指标均取得突破,全省法院二审开庭率、申诉听证率同比分别提升11.76、26.91个百分点;一审案件陪审率达到71.31%,比2011年提高了近一倍。

[主持人]:

网友“大实话”说了“打铁还要自身硬,只有法官只有不贪、不枉,才有实现司法公信的可能性,否则,一切白谈。”

[嘉宾 王海萍]:

这个网友说得非常好,在加强司法公信力建设方面,审判管理、阳光司法与队伍建设几个方面的作用是紧密联系的。队伍建设是提升司法公信力的根本。去年以来,我们牢牢抓住队伍建设这个根本,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警民亲”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全力打造一流队伍。全省法院通过自下而上的大讨论,提炼出“公正为民、求实奋进”的四川法院精神。整个提炼过程,就是对法官精神和观念层面上的一次洗礼,把司法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形成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呈现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并外化于行,为争创一流注入了强劲动力,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争创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风气氛围。在制度建设方面,全省法院突出崇尚实干、注重实绩的选人用人导向。我们制定了激励干警在争创工作中建功立业和表彰奖励意见,配套出台部门领导干部选任、办案标兵评选等制度,干警的争创意识被进一步激发。全省法院加强廉政作风建设,排查岗位廉政风险,推进廉政惩防体系建设,下发作风建设“四项要求”,开展审务督察,加大查访力度,全省法院干警违纪违法案件同比明显下降。

[主持人]:

网友“喋喋不休”问,四川法院抓公正司法实际效果如何?

[嘉宾 王海萍]:

咱们用数据说话,我这里有份统计,你看从去年四川全省法院的主要数据来看,可以概括为“五升一降”:

1、一审服判息诉率达到93.46%,同比上升1.51个百分点。

2、二审服判息诉率99.21%,同比上升0.4个百分点。

3、执行标的到位率为87.05%,同比提高20.81个百分点。

4、调撤率达到68.88%,同比上升2.62个百分点。

5、全省法院审判质效综合指数达98.09,同比提升5.04分,进入全国一流法院行列。

6、信访投诉率为0.87%,同比下降1.69个百分点。

[主持人]:

这“五升一降”表明,去年四川法院从审判管理、阳光司法、队伍建设几个方面加强司法公信力建设,成效也是非常显著的。王院长给我们介绍了四川法院司法公信建设的情况。现在,我手里有一张照片,一位法官背着法徽走在开庭的路上,您熟悉这场景吗?

[嘉宾 王海萍]:

这是我们广元剑阁的“背篼法官”郭兴利,他扎根基层三十年,为山区里的老百姓解决纠纷,像他这样的基层法官在四川还有很多。四川法院争创“两个一流”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为群众提供一流的司法服务。全省法院牢固树立司法为民的宗旨意识,不断健全回应群众诉求机制,不断完善司法便民利民措施,使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满意率逐年提升。

[主持人]:

法律是冷冰冰的,但我们的司法工作应该有温度。

[嘉宾 王海萍]:

是的。党的十八大提出“解民生之忧”的要求,我们按照这一要求,把“转变作风、深入基层、服务群众”贯穿到司法便民利民工作中,充分考虑群众诉讼的实际需要和便利,在城市,着力为当事人提供“零距离、一站式、高效能”的诉讼服务。省法院出台指导意见,大力推进诉讼服务中心建设,全省127个中基层法院建成功能完备的诉讼服务中心,面对面地为当事人提供立案审查、信息查询、信访接待、判后释疑等高效能诉讼服务,把分散在各业务部门的诉前、诉中和诉后的数十项诉讼事务,集中推向前台现场办理,功能更加齐全。

[嘉宾 王海萍]:

在农村,将巡回审判作为基层法庭的主要办案方式,纳入目标考核,以人民法庭为依托,就地解决纠纷,开展法制宣传。一个个“背篼法庭”、“马背法庭”、“车载法庭”,将法院工作延伸到偏远山村、高原牧区,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前沿。以 “背篼法官”郭兴利为代表的一大批基层法官长期坚持跋山涉水,通过巡回审判,就地调解、就地审判、就地结案,以案说法、以案普法,当地群众十分欢迎。除此之外,全省法院还开展了多项司法惠民专项活动。比如,开展“司法大拜年”活动,在元旦春节期间加大对涉民生案件的集中审理力度;开展“化解疑难信访”专项活动,积极解决上访人的合理诉求;开展涉民生专项执行活动等等。

[主持人]:

王院长的介绍,让我们对四川法院开展争创“两个一流”工作和成效有了深入了解。下面,我们把时间继续交给网友,海萍院长接着来回答网友问题。来自中国长安网的网友小拜年问“四川法院在春节前后开展的“司法大拜年”活动,初衷是什么?做了哪些工作?取得的实际效果如何?”

[嘉宾 王海萍]:

我们全省法院在春节前后开展以“服务民生、争创一流”为主题的“司法大拜年”活动,集中开展涉民生案件专项审判、专项执行和法制宣传,主要基于这样几个考虑:一是转变作风的体现。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传统佳节,在这个期间及时解决人民群众遇到的困难,真正“急群众之所急”,提供司法服务,解民生之忧,群众会倍感亲切,能更好体现司法的人文关怀。二是四川外出务工人员很多,大多是弱势群体,春节是他们集中返乡时期,有许多需要及时给予帮助解决困难问题,譬如赡养、扶养、劳务等方面的纠纷,需要我们实实在在的为他们做好司法服务工作。三是拜年作为传统民俗,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我们将这一良好的民俗和司法关爱结合起来,在民俗的文化之中融入法律元素,就能更好倡导法治文化,促进法治四川建设。现在春节已经过去了,从实际情况来看,“司法大拜年”给群众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在今年的活动中,在元旦春节期间审理涉民生案件5627件,执结7250件,兑现执行款1.38亿元。回访、慰问困难当事群众6955人次,提供司法救助366万元,开展法制宣传598次,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主持人]:

网友桃子问“四川法院在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开展了青年法官宣誓活动,请问王院长,这形式主义作怪吗?”

[嘉宾 王海萍]:

法官宣誓是法院文化的组成部分,通过法官宣誓这种比较有震撼力的仪式化方式,来强化法官对于行使人民赋予的司法权力的神圣感,强化法官内心的尊严感、使命感、责任感,强化法官廉洁司法的态度,能够促进提升法官的自律性。这对青年法官尤为重要。今年我们按照最高法院关于法官宣誓的规定,组织初任法官进行宣誓,老法官们在台下重温誓词。青年法官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捍卫者,也是中国法治事业的未来,这样的仪式既让他们明白身上的责任和使命,也使他们为自己的职业感到光荣和自豪。

[主持人]:

由于时间关系,王院长回答最后一位网友的问题,网友“关心与关注”在新的一年,四川法院有什么新的打算,工作重点有哪些?

[嘉宾 王海萍]:

2013年是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四川法院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推进建设“平安四川”、“法治四川”为目标,以顺应人民群众司法新期待为推动,继续深化“打造一流队伍、争创一流业绩”工作,狠抓执法办案第一要务,履行公正司法第一责任,大力加强司法公信建设,大力提升“五项能力”,努力在司法服务、基层、基础方面实现新突破。

[主持人]:

好,今天的“两会•大法官”就先到这里。感谢王海萍院长做客中国法院网。谢谢!

[嘉宾 王海萍]:

也谢谢广大网友的支持。

[主持人]:

各位网友,今天的节目到此结束。下期再见!

[中国长安网、中国法院网]:

好,本次直播就到这里。文字导播:刘帆 视频导播:胥立鑫 摄影:侯裕盛 制图:裴夏静

[责任编辑:张学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