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平安使者

文物缉查警:博古通今有慧眼

2013-03-04 10:46:44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公安报 

    开栏的话

    警察,主要职责是执法和维护公共安全。各国警察体系一般分为民事警察和刑事警察两大系统,亦再被细分为多种岗位及工作类别。在我国,公众常见的警察多为交通警、社区民警、治安警、刑警、边防警等警种。而一些因执法地域、执法岗位、执法任务特异的特殊警种,则鲜为人知。

    这些特殊警种究竟从事着怎样的警务活动,怎样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公民安宁付出着自己的努力?从事这些特殊警种的警察们又有着怎样精彩的人生故事?“讲述”版从本期开始将带您一起分享特殊警种的风采。

    引子

    文物案件不同于其它侵财案件,一个都不能少地追回涉案文物,才是破案的硬道理。西安市公安局刑侦局二处五大队是全国公安系统惟一整建制专职从事文物缉查工作的基层办案单位。2005年以来,这个大队侦破的文物案件,涉案文物100%都被追回。

    人物档案

    韩清龙,陕西省西安市公安局刑侦局二处五大队大队长,曾是河北省男篮主力队员。从事文物缉查工作18年,一等功荣立者。2005年以来,他参与和组织侦破各类涉及文物案件200余起,打掉犯罪团伙40余个,追缴涉案文物3000余件套。其中,国家一级珍贵文物45套,缴获的文物囊括了青铜、金银、石刻、玉器、绘画、漆木器、陶器等所有文物种类。

    为了三件文物我们苦苦追寻了三年

    经典案件▲▲▲

    特大盗掘宋代“吕氏四贤”古墓案

    本案抓获犯罪嫌疑人5名,收缴被盗出土文物123件套,涉及商周至北宋等朝代的青铜器、玉器、铜器、瓷器等多种典型文物种类。本案破获之后,陕西省文物局对这一古墓群进行了保护性发掘,这一古墓群被评为201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对话▲▲▲

    记者:你们一开始就知道这伙盗墓贼掘的是吕氏家族墓吗?

    韩清龙:不知道。起初,我们只是听到风声,说有人掘了一个 “承议郎”的墓,有宋代的瓷器要出售。“承议郎”在宋代只是职位较低的文散官,但如果真有宋瓷,那就不得了。所以,我们抓住这条线索一直查了下去,2006年1月14日凌晨,在一家小宾馆里将两个刚刚盗墓回来的犯罪嫌疑人抓获。

    记者:人赃俱获吗?

    韩清龙:当时一件文物都没有追回。为了追缴全部涉案文物,我们整整追了将近3年时间。

    记者:为什么需要这么久?

    韩清龙:犯罪嫌疑人会竭尽全力藏匿文物,如果能藏下一两件,他们就觉得坐牢都够本了。这起案子最后落网的犯罪嫌疑人田中孝跑了快3年,他归案后,我们才确定犯罪嫌疑人吕富平藏匿的文物还有3件没有到案。这个吕富平还是吕氏家族的后人。

    记者:他把文物藏在哪儿?

    韩清龙:刚落网时,吕富平承认文物就在他家卫生间里放着。我们民警穿着便衣跟他上去,也没给他戴手铐。他回到家,跟卧病在床的老父亲介绍说我们是他的朋友。在卫生间,果然有5只黑色的塑料袋,里面放着刚挖出的文物。办案民警还特意把别的房间都查了一下,没发现其他文物,也就相信了他。

    记者:后来你们是怎么发现文物不够数的?

    韩清龙:提回来的东西,宋瓷一件都没有,这和我们先前掌握的线索不一致。他的同案嫌疑人邱兆军想货比三家、卖出个好价钱,就在文物市场把风放了出去,最后,传到了我们耳朵里。

    记者:吕富平是怎么解释的?

    韩清龙:他把其他没找到的文物都推到邱兆军的头上。一周后,我们抓住了邱兆军,发现吕富平在说谎。

    记者:吕富平究竟把其余的文物藏在哪儿了?

    韩清龙:他盗墓回家,趁深更半夜家里老人、孩子熟睡之际,把一些自认为值钱的文物分别藏在了阳台的木地板底下、门厅的假柱子里。第二次去他家,我们仔细搜了一遍,加上前面那5个塑料袋里的东西,一共收缴文物120件。

    记者:少的那3件文物是怎么发现的?

    韩清龙:究竟盗掘出多少文物?4名到案的犯罪嫌疑人的供述相互有出入。我仔细研究发现,在墓里负责盗掘的河南人熊义方供述挖出来的文物中有鎏金佛像,但吕富平、邱兆军都否认。而已经缴获的文物中,有个鎏金辅首。后来,熊义方又改口说,可能记错了,当时盗掘的就是鎏金辅首。

    我就纳闷儿了:佛像和辅首在形状上相差很远,这几个在文物道儿上混了多年的人,怎么会分辨不出来呢?这个疑点存在我脑海里一直放不下。

    记者:这个疑问后来是怎么得到答案的呢?

    韩清龙:2008年12月,我们在西安一家医院的重症室找到了本案最后一名犯罪嫌疑人田中孝。这家伙逃亡期间得了尿毒症,实在没办法才回到西安。因为他有投案自首情节,我们兑现政策给他办理了保外就医。田中孝证实,当时确实挖出了两个鎏金小人,他还在纸上给我们画出了大致模样。

    这个时候,本案另外4名涉案人员已经服刑,我们追到汉中监狱里再审这4人。他们交代,确实有2个鎏金小人,还有一个青铜狮子。疑点被证实了,文物在哪里?我们分析,既然当时全部文物都藏在吕富平家,这3件文物理应也藏在吕家某个角落。可是我们再去他家的时候,他们家连房子都卖掉了。后来,我们找到了吕富平的哥哥,跟他晓以利害。最后,他总算交出了这3件文物。

    这3件文物中,两个鎏金力士造像是唐朝时的佛家用品,属二级文物;另一尊是北魏时期的青铜狮子,属三级文物。至此,本案涉及的123件文物才算全部完璧归赵,有的已经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展出了。

    相关链接▲▲▲

    “吕氏四贤”

    “吕氏四贤”指的是北宋末期吕大忠、吕大防、吕大钧、吕大临4兄弟。在文识造诣方面“四吕”并不逊于“三苏”。吕大防曾是北宋名相,在政治、军事上颇有作为,在经学、地理学和文学上也有很高造诣;吕大钧曾编写了《吕氏乡约》《乡义》等,这是我国发现的第一个乡约;吕大忠是现在公认的西安碑林创始人;吕大临不但是当时著名的理学家,还是中国考古界的鼻祖。

    锲而不舍,跨国追索被盗卖的国宝

    经典案件▲▲▲

    2006年“1·05”特大盗掘古墓团伙案件

    这是一个组织严密、分工明确、人员结构复杂、犯罪活动区域广泛、犯罪手法先进,盗掘、倒卖、修复、贩运、走私一条龙的特大文物犯罪团伙。犯罪嫌疑人杨彬将唐贞顺皇后陵内一套重达26吨的石椁和5幅壁画卖到了美国。西安警方历时6年,通过各种手段,终于将本案流失境外国宝全部追回。

    对话▲▲▲

    记者:盗墓贼杨彬是个什么样的人?

    韩清龙:杨彬跟我同岁,原来是西安电影制片厂的摄影师,但没干几天就下海做服装生意了。1995年,他开始参与盗掘古墓、贩卖文物活动。他是一个智商很高的人,是我工作多年来接触到的最大的一个盗墓贼。

    记者:怎么抓住他的?

    韩清龙:这个人反侦查能力很强,而且狡兔三窟,很难抓到他的犯罪证据。我们曾租民房长时间监视他的窝点。2005年底,他手下的喽罗自作主张地盗了灞桥区一座不知名的古墓,我们便于2006年1月借机抓了这伙人。结果,在杨彬一个同伙的住处,我们发现了杨彬藏匿的猎枪、导火索和各种盗墓工具以及100多件文物。

    这些文物全都是一般文物,如果仅以这些给杨彬定罪,就太便宜他了。所幸,我们在他住处搜到了一个硬盘。没有这个硬盘,也就没有后边追回石椁、壁画的故事了。

    记者:硬盘里面有什么?

    韩清龙:有1000多张文物照片。原来,杨彬都是通过QQ、MSN与境外的文物贩子、古董商联系的。他发去文物图片,人家如果出价合适,他才去盗。石椁、壁画的照片都是在硬盘里发现的。

    记者:杨彬承认吗?

    韩清龙:杨彬到案后,曾戴着手铐跑掉。5个多月后,我们在深圳他一个情妇家又把他逮住了。因为有众多同伙参与,杨彬没法抵赖盗掘敬陵的事儿,但他拒不交代文物的去向。

    记者:那你们怎么办?

    韩清龙:我们做了大量工作,包括通过省公安厅、公安部向国际刑警组织提供石椁、壁画的照片,向国内外热衷文物保护的民间组织大量发送相关资料等。专案组前后排查了几十条线索,才终于迎来了转机:2009年9月,一个香港的知情人给我发来邮件,告诉我这批文物已经被贩卖到了美国。

    记者:接下来呢?

    韩清龙:专案组通过与香港知情人交涉,希望他协助我们开展追索涉案文物工作,并跟他提出3点要求:一是由他告知购买涉案文物的美国古董商,该批文物属中国的涉案珍贵文物,如不归还,我们将通过法律手段依法追缴;二是由他协助我们搜集该批涉案文物在国外的有关证据材料,包括文物现状、存放地点、持有人情况等,为启动国际追索程序做准备;三是要求他动员美国古董商与专案组联系,由我们和美国古董商人交涉要回涉案文物。这位知情人十分协助我们工作,经多方沟通联系,美国古董商终于同意在香港与我们洽谈涉案文物的归属问题。

    记者:你们是怎样从“虎口”里追回国宝的?

    韩清龙:2009年11月底,我们刑侦局政委胡家华带队,我和副处长李浩参加,联合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成旭副馆长、师小群处长两位专家,组成了一个谈判小组,在香港和美国古董商代表见面谈。

    当时,我们做好了两手准备:谈得成,最好;谈不成,就要通过国际刑警组织依法启动国际追索程序,到美国打官司,非把涉案文物追回来不可。经过几番谈判,美国人终于表示同意归还这些被盗文物。

    2010年4月30日,流失美国5年之久的石椁终于运回了西安。2011年2月24日,5幅壁画被运到天津港。这5幅壁画中,3件是一级文物,2件是二级文物。2011年9月,敬陵石椁一扇被盗石门也被追了回来。

    至此,贞顺皇后敬陵被倒卖到美国的国宝级文物,在时隔6年后全部被无偿追索回国。这起案子才算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相关链接▲▲▲

    唐贞顺皇后陵

    唐贞顺皇后陵指的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妃子武惠妃的墓葬。武惠妃是武则天的侄孙女,也是杨贵妃的婆婆。她的陵墓被命名为敬陵,位于长安区庞留村。

    敬陵石椁是目前我国所有出土石椁中最大的一个,也是惟一保存有贴金彩绘的石椁。该石椁刻画内容十分丰富,其中的花鸟画被专家认定为我国花鸟画的鼻祖。

    唬住文物专家的火漆印,没有骗过缉查民警的锐眼

    经典案件▲▲▲

    “8·28”特大倒卖文物伪造入境火漆案

    本案为全国首例伪造文物入境火漆案件,抓捕犯罪嫌疑人5人,在西安、北京两地查扣非法文物185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件,二级文物42件,三级文物124件。此案的侦破,对完善和加强我国文物管理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话▲▲▲

    记者:这起案子里,伪造出入境火漆的是什么文物?

    韩清龙:是两套共13件青铜编钟。

    记者:你们怎么破获这起案子的?

    韩清龙:2009年8月28日,我们副大队长饶锐得到一个线索,说有个陕北人要出售一套青铜编钟,开价350万元。我们跟踪发现此人的文物商店,整整蹲守两天时间,在他的店里查获这套编钟和5只青铜鼎。

    记者:你们发现了什么破绽?

    韩清龙:尽管编钟上有火漆印,但我们没有轻易放过。大队教导员韩育林带着编钟去请陕西省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一辨真伪。经鉴定,专家发现缴获编钟文物上火漆印鉴有3种版本:“进”字C01、“鉴”字C01、“签”字C01。

    记者:为什么会有3种版本的火漆印鉴?

    韩清龙: “C01”是国家文物出境鉴定北京站的标识。鉴定委员会专家只认可 “进”字C01为真的火漆印,而“鉴”字C01、“签”字C01火漆印,他们难以认定。为什么会出现3种印鉴,连他们都说不清了。

    因此,我们只好拉着这13只编钟去北京。最后,国家文物出境鉴定北京站给了我们答复:“鉴”字C01火漆印是2009年7月1日以前使用的火漆印鉴,2009年7月1日后已停止使用,行外人士不可能了解这一细节。而“签”字C01火漆印纯属伪造。

    记者:这起案子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呢?

    韩清龙:这批编钟是北京某古玩城老板李建生于2009年初在北京从一个香港人手上花115万元买的。李建生识货,知道这套编钟是战国时期的真家伙,便委托同在古玩城开店的温琳找买家,开价170万,许诺编钟卖后给温琳10万元钱。而温琳找到的买主是一位西安姓张的,她开价187万元。

    姓张的知道文物上如果有火漆印就能规避倒卖风险,要求温琳必须给这套东西打上火漆印才肯成交。为此,温琳和丈夫许宏商议后决定,由许宏带着比较小的6件编钟去了趟香港,然后再入境申报,目的是将非法文物通过此形式变为合法入境文物,俗称文物 “洗白”。

    2009年6月29日许宏出境时,因为机场安检人员分不清文物和现代工艺品的区别,他们蒙混过关。7月1日许宏回来时,就对这批文物进行了申报,于是,这6件编钟上就有了真火漆印。赶巧从这一天开始,国家文物出境鉴定北京站启用新的“进”字C01火漆印鉴标识,停用“鉴”字C01火漆印鉴,冥冥之中为他们此次犯罪行为的暴露埋下了伏笔。

    记者:对没有真火漆印的其余编钟,他们是怎么做的?

    韩清龙:剩下的编钟都太大,不能再往香港带。于是,他们偷梁换柱,从以前入境的小工艺品上揭下了3个 “鉴”字C01的火漆印鉴,用双面胶粘在了3个大编钟上。许宏还从北京潘家园的地摊儿上买了一套仿真设备,给其余的编钟都打上了火漆。可能他的语文没学好,把“鉴”字错打成了“签”字,于是有了3种火漆印。

    相关链接▲▲▲

    火漆印

    火漆印是我国文物部门管理文物出入境使用的专用章标识。境外回流的文物如果打上“火漆印”,6个月內就可以再出境。目前,我国为鼓励境外流失文物回流,允许流失在国外的文物回流到国內,程序是在海关填一份文物临时入境登记表,并将入境文物密封,申报人携入境登记表和密封的文物到省一级文物部门申请,由文物部门在文物上盖上火漆印。此类文物经查证不属以往涉案流失文物的情况下,经过文物部门审批可以在国内拍卖交易。

    文物缉查民警眼中的文物热

    观众关心的是“鉴宝”节目的文物能卖多少钱,而我们关心的是这东西从何而来——

    对话▲▲▲

    记者:近年来,诸如《盗墓笔记》《鬼吹灯》之类的盗墓小说特别火,你们喜欢看吗?

    韩清龙:说实话,看不进去。不光是我,我们队上的大多同事都是翻两页就看不下去。

    记者:为什么?

    韩清龙:虚构的东西太多,就像看电视连续剧一样,如果你看出了好些破绽,你还愿意往下看吗?

    记者:哪些地方让您看着觉得特别假?

    韩清龙:除了洛阳铲之类的一些盗墓工具是真的,其余故事都是瞎编的。

    记者:就像《盗墓笔记》中的主人公吴邪一样,很多盗墓贼的“手艺”都是家传的。你们在办案中接触的真盗墓贼都是什么样的人?

    韩清龙:盗墓是一个非常专业的行当,一个人根本干不了。盗墓团伙里,有投资盗墓的“支锅”人,有具体从事盗墓的“下苦”的。盗墓团伙内部有明确的分工:有人从洛阳铲挖出的土层,就能判断出墓的朝代;在地面走上几步,就能准确画出墓道和天井的位置。

    负责挖墓的,也是技术活儿。一炮炸下去,洞太小,进不去人;洞大了,又会塌方。西安差不多每年都会有盗墓贼死在盗洞里。连钻地洞进去偷东西的“下苦”人,也是有技术的。他们得知道从哪儿进入墓室,然后先偷什么、后偷什么。

    不过,我接触的盗墓贼中,没一个是家传的“手艺”。他们一般都是先跟着别人跑腿儿、打杂,慢慢自己拉杆子另干。

    记者:现在是全民收藏热,电视台“鉴宝”之类的栏目收视率也很高。您怎么看这些节目?

    韩清龙:和盗墓小说一样,这种“鉴宝”节目,我们都不爱看。

    普通观众关心的,是上节目的文物能卖多少钱;而我们关心的,是这东西从何而来。电视上往往就一句 “淘来的”,这实在说不过去。从哪儿“淘”来的?合不合法?另外,那些所谓的专家估价,都是朝高里说,和文物市场上的真实价格相去甚远。我们觉得,这实在有哗众取宠、吸人眼球的嫌疑。

    记者:全民文物热,是不是有助于你们获得更多的办案线索?

    韩清龙:不是的。我们的办案线索一般来说有3个渠道:一是文物圈子里人的举报。圈里人举报因无利可图,除非遇到了仇家,这种情况很少;二是群众举报。比如,农民浇地时若是总也浇不完,就可能遇到了盗洞。这种情况常属“马后炮”,我们看了现场也没办法;第三种就是靠我们公安民警的职业敏感。我们大多数案件线索都是自己找来的,案件线索对于我们来说非常珍贵。

    记者:能说说你们的职业敏感吗?

    韩清龙:比如说,我们大队老民警袁长乐去年8月听文物圈里有人说到这么个话题:有份学术杂志上提到西安出土了一个唐朝时朝鲜将军 “弥军”的墓志铭。因为这个墓志铭里提到了“日本”二字,这比此前学术界公认的“日本”提法早了8年。为此,日本有关学者已经多次开专题学术研讨会研究。

    老袁马上就警觉起来,一边向我汇报,一边跟文物局联系。因为他意识到这个墓志铭可能是盗掘得来的。顺着这个线索,我们工作了半年时间,最终追缴了406件文物,其中一级文物10件套、二级文物65件套。如果没有职业敏感,这话不是一听也就过去了嘛?(记者 胡杰)

    延伸阅读

    文物流失知多少

    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因战争、不正当贸易等原因,致使大批中国珍贵文物流失海外。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到欧美、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及地区,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达100余万件。

    世界性难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指出,打击文物走私是个世界性的难题。据法国著名保险集团公司ARGOS估计,世界各地每年被盗窃、被转卖的艺术珍品在100亿美元以上。各国都用严厉的法律法规惩罚走私文物犯罪,一些国家设有专门的文物保护警察,如意大利的保护文化遗产宪兵、埃及的文物旅游警察部队。

    精彩继续

    警犬训导员

    在首都国际机场航站楼内,活跃着警犬训导员和他们“亲密战友”那矫健、灵动的身影,防爆检查、巡逻防控、毒品查缉……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的一天,不满2岁的警犬“小哈”在航站楼出入口,在一个行李箱不远处认真地嗅过后,却非常安静地趴了下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警察故事之特殊警种系列报道,下期“讲述”精彩继续。

[责任编辑:刘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