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钦峰
英国作家毛姆写的《月亮与六便士》中,主人公是一个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拥有体面的职业和完美的家庭,是人人羡慕的中产阶级典范。然而谁也没有料到,人到中年的他,突然有一天不辞而别,抛妻弃子,义无反顾地追求自己的绘画理想去了。他在证券交易所干了20几年,每天做同样的事见同样的人,连上下班的时间和路线都一成不变,这份工作虽然带给他稳定的收入,却再也无法燃起他心中的激情。他越来越感到身心俱疲,又由厌倦转为憎恨,最终做出惊世骇俗之举。
一个人长期从事固定的职业,在日复一日的机械重复中,渐渐会产生疲惫厌倦心理,对工作毫无兴趣,打不起精神。这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心理学家称之为职业倦怠症。不少上班族都会对工作产生厌倦,程度不同而已,然而不是每个人都有小说主人公那样毅然决然的勇气,大部分人产生了厌倦情绪,却无力改变现状,于是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的甚至都懒得撞钟了。一位企业家总结得很精辟:“他不是每天不来上班,而是每天假装来上班。”职业倦怠症使人变得反应迟钝,责任心下降,不仅影响工作效率,甚至带来严重后果。
某派出所深夜接到群众报案,一座大桥附近的河堤边发现不明原因起火。值班民警开车到大桥附近转了一圈,没有下车查看现场,就赶回派出所看球赛去了,并向指挥中心回复未发现火情。3天后查明,当晚该地确实起火,一名犯罪嫌疑人抢劫出租车后在此杀人焚尸,过路人碰巧看见火光,立即打电话报警,但由于民警出警时疏忽大意,导致错失了破案的最佳时机。直到半年后,该案才得以侦破。分局后来进行责任倒查,这名民警受到处分。这是一个拥有10多年工作经验的民警,按说不应该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罪魁祸首就是职业倦怠症。
刚参加工作时,他积极主动,认真负责,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工作激情渐渐消退,觉得前途渺茫,失去了奋斗目标,抱着混日子的心态消极应付,没想到这回出了大事。警察是高风险低收入的职业,群众经常不理解,工作任务繁重,“鸭梨山大”,致使民警容易产生倦怠心理。由于基层警务部门缺少高级职位,大部分民警职务晋升得很慢,甚至根本没有晋升的机会,有的人工作10几年,连办公室坐的椅子都没换过,这又加重了民警的挫败感。
许多年轻人从警之前,对警察职业的认识仅仅来自于虚构的影视作品,他们怀着除暴安良、匡扶正义的理想而来,等真正穿上了警服,却发现想法与现实距离很大。有人做过专门统计,大多数警察大部分时间都是处理服务性的社区事务:调解邻里纠纷、维持交通秩序、救助宠物、打开被锁的车、帮助走失的老人回家……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个人成就感降低,是导致警察倦怠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