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建设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而在法治建设者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对法治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具有浓厚的法治主义情怀;他们观察敏锐,思想深邃,挥斥方遒,激扬文字;他们穷经皓首,矢志不渝,经年为法治笔耕不辍,逾千万言。他们就是中国的法学学人。
长久以来,中国法学、法学学人同中国法治风雨兼程,荣辱与共。法治不兴,法学学人为之扼腕,法治昌明,法学学人为之欣慰。上世纪60年代,中国遭受过法治缺失的重创和浩劫,新中国早期法学家们苦心累积的优秀智识成果几乎毁损殆尽,法学家们的命运亦多惨戚潦倒。中国法学几乎是从一片废墟之上待从头,重拾旧河山。在彼时,“法治”虽还只是作为学术话题停留于书本和笔端,但在无数法学学人的心中,法治之梦早已破土成芽。苒苒梨花知春晓,当“依法治国”被确立为国家基本方略时,对于毕生追求法治真理的学人而言,没有什么比感受法治春天的脚步更让人激动了。
自1997年确立依法治国以来,法学学人满怀兴学之情和强国之志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学术繁荣。继学传统,引进西学,辟路草莱,振铎先声。十余年来,法学学人们创作出了许多高水准的法治理论成果,其中不乏一纸风行的典籍之作。正是他们的孜孜追求和不懈努力,为中国法治建设提供了思想资源和理论准备,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法治进程。
对于法治建设,法学理论成果大致专注于两件事情,一件是绘制法治蓝图,即回答法治是什么;另一件是建构法治路径,即回答法治怎么做。描绘理想图景已属不易,寻找实现道路则更加困难。中国正处于深刻的变迁和艰难的转型之中,我们享受着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丰硕成果,同时也承受着法治阙如的沉疴痼疾。面临精神和信仰双双消隐,基础与传统齐齐残缺的困局,法治之路一时间千头万绪,困难重重。中国的法治建设极具特殊性和复杂性,这需要法学学人们付出极大的勇气和智慧,以世界的眼光和方法,找准并站在中国问题的中心,作出开创性的理论成果予以回答。
此次2012年度法治发展综合评估项目设立了“2012中国十大影响力法学理论研究成果”子项,意在甄选并推送出年度内具有思想性、创新性和权威性的法学理论研究成果。从推动法治发展的角度甄选法学理论研究成果,切中肯綮地显现了法学理论研究成果的核心价值和贡献,无论对于推选出的法学理论成果本身,还是对于其创作者,无疑都是极富意义的殊荣。此次遴选出的十大法学理论研究成果,有4本法学著作和6篇法学专论文章。其中,既有对法治理论范畴的宏观思考,也有对法治模式、道路及体制、制度的中观分析,还有对法治细分领域和部门法中前沿热点问题的微观探究。这些理论成果的一个集中特点是,摒弃传统经学式的研究路数,以强烈的问题意识,从研究领域中抽象出研究对象,将其置于中国法治语境和背景中予以分析和解读,并提出富有创见性的立场和观点,展现了创作者醇厚的学养、深厚的功底,也彰显了中国法学理论自学、自律、自强、自省的风格和气派。(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助理、教授 姚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