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地方动态> 江苏

江苏深化平安建设 谱写平安和谐新篇章

2013-02-28 15:38:08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中国网江苏频道 

近年来,江苏省委省政府坚持发展与稳定并重、富民与安民共进,深入推进平安江苏建设,有力维护了社会稳定大局,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013年2月24日,江苏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小敏,南京市市长季建业等在秦淮区夫子庙检查灯会安保,并亲切慰问一线干警

东海民生热线暨应急联动指挥中心服务大厅

近年来,江苏省委省政府坚持发展与稳定并重、富民与安民共进,深入推进平安江苏建设,有力维护了社会稳定大局,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江苏公众安全感连续10年全国领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绩效考核一直位居全国前列。2012年公众安全感达92.81%,比上年提升3个百分点,江苏已成为中央充分肯定、各界普遍认可、百姓引以自豪的全国最安全地区之一。

民生共享工程、和谐安民工程、困难群体帮扶工程、为民服务全程代理、民生热线——

以群众需求为第一信号

安居乐业是老百姓亘古不变的期盼。稳定才能发展,平安才能和谐。

一提到老小区,大多数人头脑里就有这样的印象:单元洞开、车库破旧、车位不足、技防缺失、巡防薄弱,基本处于不设防状态,刑事案件高发……

上世纪80年代建起来的常州市武进区清潭六村曾经就是这样一个老小区。然而,在清潭六村大门口刚下车,记者就被小区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卫生环境吸引住了。随着社区干部逐一详细介绍单元电控防盗门、地锁、防爬套、监控探头等安防设施,一个常州老小区改造的样本逐渐呈现在记者面前。

常州市共有1998年以前建成的老小区156个、1100万平方米。这些仅占全市居民总数33%的老小区,发案数却达到全市总量的近70%,居民群众没有安全感,社会反映强烈。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近年来,常州市将和谐安民工程纳入全市重点工程。市委、市政府连续三年将和谐安民工程纳入全市重点工程和为民办实事项目,财政投入1.5亿元,在156个老小区实施安防设施改造提升工程,封围墙、建门岗、修车库、增车位,安装防盗门、地锁、车棚、防爬套,惠及65万群众。通过连续两年的大投入、大手笔建设,老小区的治安面貌焕然一新,有效警情同比下降近40%。

党委、政府的“实事”越来越“具体入微”了,这是许多生活在江苏的老百姓的切身感受。

“群众利益无小事。”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平安建设和社会管理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化平安建设是发展所需、民心所向,必须与人民群众的意愿和需要结合起来,切实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真正做到让群众满意。”

省委、省政府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围绕“发展”和“民生”。实施民生幸福工程、实行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六大体系”建设……一项项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的创新之举,赢得城乡居民的普遍赞誉。

与群众“零距离接触”、“面对面沟通”,摸清群众的所思所想,找准影响制约发展、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成为全省各地各部门创新社会管理、推进平安建设的一项准则。

2012年,江苏政法系统领导干部在“三解三促”和大接访活动中,为群众解决困难问题21377个,集中化解了一批涉法涉诉信访积案,有力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在党员干部“下沉”的同时,各地广开 “纳言”渠道,让群众意见“上浮”,成为决策参考。“市长公开电话”、“直通百姓——行风在线”、“民生播报”、“12348”法律服务热线等成为各地畅通民意、倾听民生的主渠道。在重大事项上,各地采取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社会公示与听证等措施,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各地每年确定的为民办实事项目大多这样“来之于民,为之于民”。

“和事佬”、“老娘舅”、“逢四说事”、“阳光调解”、便民调解——

“大调解”促大和谐

民间纠纷,居间调解,无伤和气。西方人把中国的调解手段称为“东方经验”,赞誉有加。如今在江苏,“东方经验”花更艳:建立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配套机制,创新拓展了诉调、检调、公调、访调、纪调等对接机制和劳资纠纷、交通事故赔偿纠纷、医患纠纷等专业调解机制,提高了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和水平。

“法院管不着、村居管不了、部门管不好”,这是许多矛盾纠纷的共性。但是,小矛盾也可能引发大冲突,小纠纷也可能引爆“火药桶”。如何化解?南通率先做起了“调解”的大文章并逐步深化。自2003年南通市创立并完善发展了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以来,目前已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专业调解等调解机制进行有机结合,并创建了从市到村、组的六级大调解网络。南通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曹斌介绍说,南通大调解既关注百姓家长里短的“小问题”,又处理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大问题”,让老百姓不跑远路,不花钞票,不打官司,不伤感情,就地解决问题。

苏州市平江区苏锦街道地处火车站地区,矛盾纠纷多,管理难度大。针对近年来居民征地拆迁、老新村管理、生活保障等日益增长的群众诉求,街道自前年起,明确将每月的4日、14日、24日定为“居民说事日”,组织区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到社区与老百姓面对面交流,并公开承诺定期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由于活动固定在每月的每逢4日,有些居民不能到现场参加活动,通过“说事箱”,可以将自己发现的问题、遇到的困难及时反映,街道能够解决的便可以及时解决,一时不能解决的就留到“说事日”上集中讨论。

“开了一年多的‘说事箱’,不管是信件数量还是来信内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刚开始,一个星期都收不到一封信,现在每周能收到2-3封来信。随着越来越多的问题通过‘逢四说事’的平台解决,参与的群众也越来越多。”苏锦社区居委会副主任高小菁说。

把化解矛盾作为加强社会管理、推进平安建设的重要基础工作,实行矛盾纠纷“大排查”、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开展“三解三促”活动……目前,江苏各地已由单一运用行政手段管理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教育等手段管理转变,逐步实现事前预防、主动掌控。据省委政法委副书记、省综治办主任张新民介绍,目前全省有各类人民调解委员会31642个,人民调解工作室2523个。每个社区(村)配备2名以上专职联防人员、2名专兼职调解员和1名以上专职综治社工。通过“大调解”,全省每年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30多万件,化解成功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

无锡市崇安区积极推进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大力实施特殊群体服务“七彩工程”,针对各类特殊群体的不同特点,采取社工+义工的服务。图为江海社工基地专业社工给患者进行心理治疗

“一证通”、“一站式”服务、新市民“融入工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协作——

进了江苏门就是江苏人

平安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如何管理服务好流动人口,营造温暖和谐的家园。江苏现有流动人口1600多万,各地不断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前瞻性地探索出了一套社会管理新方式,让所有来江苏工作和生活的人都有了“进入江苏门,就是江苏人”的归宿感。

2010年9月底,18岁的河南女孩邵孟杰和她的几个同学怀揣梦想一起来到光宝科技(常州)厂工作。让她和同学最开心的是,一到常州就有房子住,而且价格很便宜。邵孟杰高兴地说,我们住的地方只有一块钱一天,还有免费的热水、洗澡,吃饭也很便宜,除去各种费用可以拿到2300多元,我的父母很放心我在这里。

邵孟杰等人所住的地方叫南湖家苑,是常州市专门为外来务工人员建设的。第一期投资5亿元,共有3088个房间,有八人间,也有六人间和四人间。其中八人间,每个人每天只要付一元钱房租。目前这里共有10873人入住。二期工程完成后,可容纳5万人集中居住。

“家庭有房住、孩子有学上、创业有扶持、权益有保障、管理有办法”,五句话25个字,饱含了常州市各级对流动人口的关爱。

“让梦在这里扎根,让心在这里泊岸,这里就是你温馨的家园。”这是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四海家园的宣传语。走进四海家园,处处让人心旷神怡:一排排6层高的楼房错落有致,落地窗户宽敞透亮;小区内道路整洁,绿树成荫;公寓楼内,洗衣房、开水房设施完备,房间既有单间,也有供4-6人居住的集体宿舍,每间都有独立的卫生间,空调、热水器、彩电等一应俱全。

“来自五湖四海的务工人员怀揣着梦想来到南通,他们是开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是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开发区的动力源。为新开发区人营造温暖的家,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开发区党工委政法委书记丁秉华说。

管理中体现服务,服务中延伸管理。目前,江苏在全省推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积极推动在苏流动人口统一服务管理,努力让持证人逐步享受与居住地居民社会保障、就业创业、医疗卫生、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等方面同等的权利待遇,目前已发放居住证800多万张。全省外来人口超过1000人的乡镇(街道)全部建立了外来人口管理站,政府出资招聘了9万名专兼职协管员。全省“三集中”公寓居住面积达3000多万平方米,入住人口700多万,大多数农民工子女解决了入学问题,75%以上在公办学校就读。

[责任编辑:李家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