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长安观点

谁为校园事件的责任最后埋单?

2013-02-28 10:54:29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光明网 

中国广播网报道《湖北老河口学生踩踏事故6名责任人被免职副市长道歉》,再次拷问校园管理和监管部门的责任疏漏。无论市长流泪、亲人悲恸,还是依法问责,都已无法挽回那些鲜活而无辜的生命。回想近年来发生的踩踏、暴力、窒息、“摸奶门”、师生性丑闻等一系列校园事件,多少年轻的生命或死或伤,多少人伦埋葬于肮脏之下,令人悲催。校园事件屡现,视频泛滥,无不刺激着我们每个人的神经,谁能为校园事件的责任最终埋下这份单?

诸多案例呈现,令国人扪心自问,21世纪的校园到底怎么了?在物质文明日益发展的今天,它是否还是那片又青又静的芳草地?和谐社会、民生工程又何以承载无辜鲜血的代价?如果说这些事件的责任,仅仅投射在校园单方,在笔者看来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单纯地以依法裁决来最终保障责权,亦会有失社会杠杆的作用。

且不说当前教育中的诸多沉疴痼疾,单为着升学率,教育官员、教师循着政绩与利益转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以人为本、尊重人性、尊重生命的教育本质。试问,这样的教育,能真正推进文化与文明的进步么?围绕功利为目的的教育,自然也就会产生社会的悲剧。

单靠学校教育,未必能为这份责任埋下沉重的单。家庭教育必须是学校教育的共同埋单者。家庭教育是教育学生所必须涉及的问题——启蒙教育,启蒙教育在于家长的言行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尽管诸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社会共识:关心孩子的学习和起居饮食,注重孩子的品德,但一些家庭因为种种原因而忽视日常教育任其发展,与之相反的则是过分宠溺,使孩子形成了自私、冷酷、攀比等性格。这不能不说它是产生校园事件的重要因素。社会更是难辞其咎。校园事件只是一种表征,青少年何以对暴力普遍膜拜甚至产生群体性精神扭曲,何以大胆追“星”崇拜时尚而沦为囚徒,很大程度上是成人社会失范的结果。“开平虐女案”中的 “七姐妹”,就是与不良社会人员来往而滑入深渊的。社会调查也反映,那些玩“暴力秀”的主角,大多父母离异、再婚或外出谋生,无人管束,流入社会。此外,瓮安事件曝出,社会人员殴打学生甚至吸纳学生成为黑社会帮派成员,之后校园又发生多起社会人员持刀闯进校园砍伤学生事件。

校园是和谐社会的一角,学生是民生工程的一部分,容不得忽视和马虎。校园事件让我们再次警惕,必须拓宽校园事件的责任区,做到人人有责,维护校园净土。“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少年强则中国强”,从教师到教育官员、从校车司机到校园保安、从家长到社会群体、从个人到社会组织,都应反思和检讨校园事件的隐忧,承担起培育后代、托举和谐、共建民生的责任,让校园永远告别人性的悲剧,远离吞噬生命的漩涡。

(张建)

[责任编辑:李家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