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到要害 问出实效(人大·五年监督)
——农田水利建设专题询问旁听记
政府工作做得怎么样,人大有权来监督。自2010年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充分应用法律赋予的询问权,紧密结合国家年度工作的重大方向、重点内容,先后开展了9次专题询问。
农田水利,关乎农业基础地位的稳固,关乎农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关乎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如今,农田水利建设的情况怎么样,还存在哪些问题?接下来,国家还将出台哪些优惠政策?”百姓的关切,也是人大常委会的关注。
2012年4月,作为参会记者,我旁听了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农田水利建设。虽然只有短短的两个小时,但是,问到要害,问出实效,此次专题询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6日上午9时,水利部、财政部、农业部等部门负责同志一起步入人民大会堂。霎时间,闪光灯亮成一团,拍照声响成一片,预示着媒体对会议的聚焦和关注。
如何应对农业用水资源紧缺、水库除险加固工作的进展如何、水利建设投入是否应该向西部地区倾斜……会议上,提问题、听回复、抒体会、献诤言,与会同志热情高涨,踊跃发言。
农田灌溉是此次专题询问的一个重点。“全国仍有半数的‘望天田’靠天吃饭。在内蒙古,有效灌溉的比例就更低了。耕地面积从上世纪90年代的8000万亩增加到现在12000万亩,但是保灌的面积没有能力按比例增加。”常委会委员郝益东表达了担忧。
紧密结合中央部署,是此次专题询问的又一特点。“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深化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怎样才能建立起既能促进建设,又能管好、用好的小型水利工程建设运行机制?”常委会委员刘振伟也抛出了自己的问题。
问题的背后,是对农田水利的关切,对百姓生活的负责。基于共同的态度,相关政府部门的回答同样精彩。
“今后,将对老的灌区和配套不完善的灌区进行挖潜改造,并在水土资源条件组合比较好的地方发展新增灌溉面积,争取到‘十二五’末,新增4000万亩的有效灌溉面积。”水利部部长陈雷回答。
“农田水利没有稳定的收入,必将影响农田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行。”财政部部长助理胡静林作出了说明,“加大财政补贴,降低水价,减轻农民负担。但是,农民也应在合理范围内承担优惠的水价,促进节约用水。”
……
疑问在询问中化解,共识在互动中形成,正是在这样的一问一答中,未来农田水利建设的思路得到了进一步厘清。
记者 张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