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审员不再尴尬
“大姐,后天院里有个案子开庭,请您过来下吧?帮助我们做做调解工作……”这位被永康法院干警热情地称为“大姐”的人物,是人民陪审员老吕,因为她对陪审工作积极、认真,让当事人满意,也让法院干警信任,现在大家办案遇到“疑难杂症”时都会主动想到叫“大姐”来一块做做工作。
老吕担任人民调解员已有多年,每审一个案件,她都会详细记录开庭情况、结果,以及经验和感想。开庭时,她会主动询问,尽量化解双方矛盾,调解结案。老吕告诉记者:“看到案件多、法官压力大,甚至夜深时仍有法官挑灯办案,我被深深触动,能协助法官办案,分担他们繁重的工作,提高诉讼效率,这给了我另一种成就感。”
一直以来,金华法院致力于推进司法民主,重视发挥人民陪审员参审作用,探索人民陪审员参与送达保全、调解、执行、涉诉信访等工作,扩大人民陪审员参与、监督司法活动的范围。2010年,金华中院指导各基层法院选任413名人民陪审员人选提请当地人大任命,并对新选任的312名人民陪审员进行了为期9天的岗前培训,提高陪审员参审能力。2012年全市法院人民陪审员参与审判案件14341件,充分发挥了陪审员的“亲民”优势,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多角度全方位地参与到社会矛盾的化解工作中,有力扭转了陪审员“陪而不审”的尴尬。
裁判文书“晒”上网络
“裁判文书上网真正起到了以公开促公正,以公正立公信的效果。”这是金华中院审判管理办公室陈影波做了一年多《裁判文书上网公布情况通报》工作后的最大感受。
“我们裁判文书上网的力度还在不断加大,《裁判文书上网公布情况通报》也从原来的一季一报转为现在的一月一报。”2012年1月至12月,金华全市法院上网公布裁判文书13221篇,整体上网公布率为35%,比去年同期上升6%,其中金华中院上网公布率达52%。
一开始,裁判文书上网工作进展并不十分顺利。金华市两级法院自2011年起,相继出台制度推行裁判文书上网工作。但那时,有些法官对裁判文书上网的规定有畏难情绪。一方面,有些法官怕文书质量出现问题,另一方面,怕当事人不理解。但法官们很快感觉到,裁判文书的上网在悄悄地改变着他们的办案理念,法官在办案中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明显增强,他们手中的每一份裁判文书从制作到审签再到最后的上网,都更加认真、仔细,经常反复修改、校对、字斟句酌,以免出现错误。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陈影波说,从目前文书上网情况看,裁判文书的制作比以前更加规范、说理更加透彻,总体质量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可以说,裁判文书上网,形成了一种“倒逼”机制,有效促使了法官进一步提高业务水平、增强责任意识,公正司法、廉洁司法。
公众踏上“法院文化之旅”
2012年12月4日,是我国第12个法制宣传日,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实施30周年的日子。这一天,国家、省、市15家媒体的28名代表亲身感受了一次短暂而有意义的“法院文化之旅”。
金华法院注重加强公众交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参与司法、监督司法的重要作用,提升司法工作的透明度。通过法院开放日活动,实现群众和法院零距离沟通。2012年共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学生及社区居民等嘉宾2393人次走进法院,观摩庭审,座谈交流。
在开放日活动中,嘉宾们可以自由参观法院立案大厅、院史荣誉室、数字法庭。配有专门工作人员详细介绍法院立案、审判、执行工作的相关流程以及推出的诸多便民措施,并就大家提出的相关问题一一作出回答,让大家全面了解法院工作流程。高科技的数字法庭、完善的便民设施、充满温情的调解室、整洁的办公环境,给每一名参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法院公众开放日”活动掀开了法院神秘的面纱,让大家看到一个严谨、庄重、肃穆的法院,更看到一个亲民、近民、爱民的法院。“以前总觉得法官高高在上特别神秘,今天才知道他们工作这么辛苦。”有市民感慨地说。浙江师范大学学生小张认为公众开放日提供了一个认识法院、了解法院的良好平台,给他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法律课,切身感受到了法院管理的规范有序以及法官干警爱岗敬业良好风貌、注重司法礼仪的优良品质,感受到了司法的公正与法律的尊严,受益匪浅。
“门开得还不够深,要让更多的群众更全面地走进法院、了解法院工作。”法院相关负责人在与群众交流时表示,开展公众开放日活动是打开法院大门,与人民群众零距离接触的新举措,公众开放日将会一直持续下去。
·内蒙古法院把司法公信立在群众心中
·司法公信:从塑造每一个法官形象开始
·下基层 转作风 止纷争 促和谐 内蒙古法院把司法公信立在群众心中
·重庆法院:促进廉洁 提升司法公信
·重庆:促进廉洁 提升司法公信
·提升司法公信的着力点在于依法办案